民乐“破圈”,绽放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24-11-22 03:44:51 来源: sp20241122

原标题:民乐“破圈”,绽放文化自信

近年来,中国民乐演出异彩纷呈。“中华情怀·民乐名家”“国乐之春”“海上生民乐”等各种音乐会、主题音乐演出,不仅在国内吸引了大量的观众,还走出国门。民乐“破圈”传播、热度空前,是当下音乐领域值得关注的现象。

1.年轻态的民乐迎来年轻化的受众

2020年,“80后”琵琶演奏者柳青瑶携手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打击乐演奏家王佳男演奏的原创鼓乐《兰陵王入阵曲》视频甫一登陆网站,便引发年轻网友关注。视频中,建鼓、中国大堂鼓、琵琶穿插交汇,网友们在弹幕中表示“像是在千军万马的战场”“震撼”。

中央民族乐团推出的女子室内乐组合“俪人行”和男子室内乐组合“青衫渡”两个年轻团体,每次演出,都引发观众的热烈反响。

民乐年轻态的演绎方式,令观众耳目一新。

中央民族乐团“俪人行”与“青衫渡”的成员多为“90后”演奏者。在《宝藏国乐》音乐会中,两个组合联袂登场,打破传统的民乐演出只注重音乐效果、对舞台的整体呈现考虑较少的惯性模式,对每一场演出进行整体规划,带来全新审美体验。在服装方面,他们根据演出主题量身定做服装,达到音乐与整体舞台效果的和谐统一。在曲目安排方面,则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光明行》气势豪迈,《浏阳河》动人心弦,《桃花源》韵味十足,而专为年轻观众创作的《满江红》,则让传统戏曲韵味与现代音乐节奏律动相结合,金戈铁马、刚毅勇猛……从音乐作品到呈现形式,丰富的舞台调度与充满感染力的表演,都充分展现了年轻一代民乐人对传统民乐进行的创新探索,使观众充分感受到年轻态民乐的其乐无穷。

民乐“破圈”与其触网传播密切相关。“民乐+互联网”让民乐有了第二舞台,千年民乐正在网络直播间焕发出新的活力。据某直播平台统计,2023年平台民乐直播场次超过414万,累计观看人次突破128亿。包括中央民族乐团、北京民族乐团、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等专业院团的260多位演奏家,在一年的时间里通过互联网给观众带来了6000多场民乐直播演出。不仅如此,线上直播已经开始反哺线下演出,在互联网平台收获的乐迷转换为音乐厅里的观众,他们密切关注各大乐团演出动态,一些乐团的演出常常座无虚席。

随着“国潮”兴起,越来越多人成为民族乐器的拥趸。数据显示,古筝已经超过钢琴成为音乐类考级人数第一的专业。在众多古筝学习者中,有的考入音乐学院进行专业学习,有的将其作为一门业余爱好陶冶情操,这些对提升全民音乐素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2.独具韵味的民乐历久弥新

当琵琶曲《十面埋伏》响起,似有金戈铁马、烽火狼烟的历史画面闪过;当听到《春江花月夜》,似有春风吹拂、花香扑面。

在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不断滋养中,中国民乐传承千年生生不息,散发出独特魅力。

在我国北方,民乐以吹打乐为主,锣、鼓、唢呐、管子为主奏乐器;在南方则以丝竹为主,二胡、琵琶、笛子等是主奏乐器。这些器乐本身就充满东方韵味,所追求的意境美令人沉醉。

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即达到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环境的相互融合和完美统一。以二胡为例,作为单旋律乐器,它没有钢琴立体的柱式和弦音响,没有扬琴的双声部和多声旋律织体,但单音的音色极为讲究,刚柔并济、虚实结合,令二胡的音色丰富多样,讲究变化且形似神似,形神兼具。意境美是二胡演奏艺术的高层次审美。如乐曲《月夜》在表达作者情感的同时,也突出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及空灵自然、和谐统一的意境美。阿炳的《二泉映月》中,悲怨哀叹的曲调,将作者的辛酸压抑和生平经历融入其中,也将一种超然的意境美体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人琴合一”的演奏境界。

中国民乐独具韵味,在传承发展中与时俱进、历久弥新,不断适应着观众的审美需求。

如唢呐曲《百鸟朝凤》这一大家熟知的曲目,其最初的民间版本在演出时若将各个曲牌联奏下来需要一个多小时,在现代剧场中,观众欣赏接受起来就比较难。因此,作曲家、演奏家用了很长时间对其进行精简和细化。现在舞台上非常受观众喜爱的几个版本都是在原曲基础上通过不断精简细化而来的。

为了使民族乐团也能像西方交响乐团一样演奏出交响、和声的效果,民乐人对很多乐器和演奏技法都进行了创新改造。如我国著名笙演奏家胡天泉将笙的传统结构从十三管、十七管发展到三十管,安装和完善共鸣系统,使笙从伴奏乐器发展为独奏乐器,极大地丰富了表现力。著名二胡演奏家陈耀星则在二胡演奏技法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如“连顿弓”通过快速而有节奏的弓法,使音乐更加生动活泼,《战马奔腾》中表现万马奔腾场面时,使用的就是这一技法;“快速双弦弓”则是一种在两根弦上快速切换的弓法,好似双弦同奏出两个声部,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效果,《赛马》中模仿马的叫声就是用的这一技法。这些新技法不仅使二胡音乐更加丰富多彩,对于推动二胡艺术的发展,提高二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从创排到推广都充满活力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找到更贴近当代生活的音乐语言和表演形式,以更好满足受众欣赏需求,成为摆在民乐人面前的新课题。民乐要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创作出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才能永葆生机活力。

民乐发展首先要坚持守正。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乐之邦”,我国的民乐根植于中华大地,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历史及民族情感,其魅力在于独特的音韵格律、真挚的情感、丰富的音色、优美的旋律、变幻无穷的演奏技法和艺术表现力。如果一味追求出新、怪异的风格,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炫技”而“炫技”,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任何成功的民乐作品,不管形式如何新颖,都要有民族文化的魂,作品才能有生命力。

要充分展现民乐的地域特色。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地域性强的民间乐种,如广东音乐、福建南音、浙江丝竹、苏州评弹等。许多作品只要旋律一响起,浓郁的地方特色就扑面而来。如河南民族乐团创作的《中州韵》带有鲜明的中原特色,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创作的《四季留园》《姑苏印象》凸显苏州元素。在民乐的创新发展中要发挥各地自身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

要进一步拓宽演出传播形式。全媒体时代的民乐创新,从演出到推广都应该充满新意。艺术跨界,短视频推广,与游戏相结合,用高科技手段营造演出效果……这些都可以成为当代音乐家创新尝试的举措。如2022年,为传播宣介三星堆文化专门创作的音乐作品《三星堆·神鸟》,就是以琵琶为主奏乐器,以现代电子音乐为表现形式,处理后的琵琶音色和特殊的音效技巧,呈现出融汇古今千年的恢宏气势,勾勒出流动波澜的历史幻境。

要创新民族音乐的国际化表达,继续探索交响化的发展路径。我国民乐一直以独奏为主,乐器个性强烈、各具特色,缺乏理想的共鸣和振动,且在传统的乐器学习方式中,演奏者只注重自身的技艺的磨炼而忽视集体合作。如何统一调度、怎样协同发力,使民乐表现的场景更加宏大、表达的内容更加深刻,还需要当下的民乐人不断探索、磨合。

(作者:马毓、高洁,分别系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博士生,教授)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