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园里“遇见”城市

发布时间:2024-12-15 09:30:51 来源: sp20241215

  近期,申城一些“宝藏公园”,如“小鹿公园”“上海阿勒泰”,因为“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的推荐,一下子“火”了起来。而更多的公园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助力上海从“园在城中”转变为“城在园中”。

  公园越来越多,这不仅是人们主观感受,也得到了数据印证:截至去年年底,上海已有832座公园,包括城市公园、口袋公园等多种类型。在今年出版的《上海道路交通指南》《上海地图》中,新增、更名公园达到了117座,总面积约27平方千米。据上海市测绘院透露,世博文化公园“双子山”项目建成后,会第一时间在新发行的地图上标识。

  上海在努力增加公园数量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公园的内在品质和提升管理服务能级,让公园绿地更好地为民所享,让人民切实在城市生活中体会到幸福感。4月18日起,上海世纪公园试行24小时开放。通过这段时间的运行,周边市民感到生活更加便利:去浦东图书馆等地方,原来要绕道走上10分钟,现在就是过个马路的事情。公园与街区无界融合,让公园离市民生活更近了。

  打造美丽宜居城市,不能缺少完善的公园设施,通过建好一个“园”来建好一个“圈”,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功能设施,融入户外休闲、体育、园艺、智慧等要素,提升公园服务能级。在不久前市政协“本市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情况”重点课题调研中,市政协委员对于和平公园能提供各类丰富的体验赞不绝口。虹口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首家24小时公园图书馆“和平书院”的开放使用,为公园增添了学习“充电”的新服务,在社交网络上实现“破圈”,吸引外区外地游客慕名前来。

  公园是件艺术品,随着岁月的积淀,公园会日益被注入文化底蕴。申城部分城市公园经过改造提升进行了更名,如:广场公园(静安区部分)更名为辅德里公园、北外滩滨江绿地更名为北外滩航海公园、古美公园更名为闵行城市家具公园等。通过自然、文化、艺术与社区融合,打造城市公共空间“松弛感”,这些都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加码建设的幸福成果。

  以前,在城市里寻找公园;如今,在公园里“遇见”城市。公园城市,不只是在城市中造大公园,而是要打开空间,把高品质的生活、生态,引入到城市当中,把公园的绿意延伸到建筑内,通过景观、功能、文化和服务等方面的持续提升,以满足不同市民的多元需求。

  公园城市的核心是人,所以要以人为本从细节入手,通过问需于民、求计于民,以功能复合、精细化组合,注入更多功能配套,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建立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连接,从而大大提升了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人们更加爱这座城市的理由。这也是人民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

  新民晚报 方翔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