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实际 抢占“新”机(连线评论员)

发布时间:2024-12-21 11:17:55 来源: sp20241221

  对话人:

  常  晋  本报评论员

  崔文佳  北京日报评论员

  王庆峰  南方日报评论员

  

  常晋: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高频词。北京和广东都是科技资源富集地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沿地区,也都将其列为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两地如何“破题”?

  崔文佳:新一代数字科技不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更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四成。基于产业优势,北京以“数”为先,抢占“新”机。加快制度建设,丰富应用场景,提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构建数据资产登记、评估、交易等基础平台……打破数据供需壁垒,让数据资源的价值快速释放出来,能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打开突破口。

  王庆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培育形成新产业。广东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始终紧跟并把握科技前沿变化,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未来产业。比如,广东抢抓发展机遇,转型为新能源汽车第一大省,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是“广东造”。同时,锚定智能化这一新方向,推动自动驾驶与车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应用体系。持续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方能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基础。

  常晋: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紧紧围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积聚力量进行基础性引领性攻关,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这方面广东有何新亮点?

  王庆峰:对各地来说,关键是立足自身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找到适合自身的方法路径。纵向上,广东构建囊括“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链,让科技创新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特定环节。横向上,广东强化粤港澳创新协同、资源共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积极联合港澳科技力量深度参与重大科研攻关任务,激活融通创新的一池春水。以系统思维、整体眼光看待科技创新、整合科技资源,各领域各环节相互支撑、科技和产业共生共荣,才能不断激发科技创新的潜力。

  常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要求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打通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对此北京有什么新思路?

  崔文佳: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破除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各类障碍,与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的目标不谋而合。当前,北京已进入减量发展的新阶段,越是减量发展,越要依靠科技创新赋能,越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清除隐性壁垒,优化营商环境,优服务、调结构、转动能,以“减量”提升效率、激发活力,一减一增中蕴含着高质量发展的辩证法。

  常晋:创新之道,惟在得人。发展新质生产力,还需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培养模式、人才结构与发展氛围。两地有哪些新做法?

  崔文佳:的确,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北京大力培养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更大力度保障各类科技企业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试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包干制”,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并为来京创业、留学、居住的海外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方能不断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土壤。

  王庆峰: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近年来,广东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同时,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2023年末,深圳推出人才新政30条,提出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问出身培养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遗余力服务人才,凸显了求贤若渴的态度和诚意。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澎湃动能。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8日 05 版)

(责编:岳弘彬、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