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导演关锦鹏:我常有这故事非说不可的冲动

发布时间:2024-11-25 14:38:57 来源: sp20241125

   中新社 香港4月18日电 题:香港导演关锦鹏:我常有这故事非说不可的冲动

   中新社 记者 韩星童

  这些年,香港导演关锦鹏步调明显放慢了,从几乎每年一部电影的焦灼里抽离出来,寻回舒适的节奏。就像这场成名作《地下情》修复版首映礼,本该是主角的关锦鹏,却默默站在喧嚣人群外,疏离而自得地观察着眼前的一切。

  一旦坐下来进入采访,谈及电影,以及躲在影像里的记忆,我们熟悉的那个关锦鹏又回来了。他嘴角噙着笑,说起话来缓慢柔和,一双眼睛在镜片后闪烁着知性的光芒,仍旧细腻而敏锐。不难理解,为何经他镜头雕琢后走出来的女性,《胭脂扣》里的如花、《长恨歌》里的王琦瑶,纵为痴情所困,亦不乏阴柔的力量。

香港导演关锦鹏近日接受 中新社 记者专访。 中新社 记者 陈永诺 摄

  这几部经典旧作,近年接连推出修复版重上大银幕。每次修复,关锦鹏总会拉上合作多年的美术指导张叔平。两人坐在昏暗的工作室,三十年前的记忆在眼前打马而过,“每次看修复版,我都觉得这个电影好像是几个礼拜前刚拍完”。像走过熟悉的街口,在树梢掠过的晚风里冷不防一个战栗,心里涌起一阵奇异的触动,像是心怀倏然开阔,容许一些人和往事无伤大雅地游走其间。

  他想要抓住这袭来的感觉,抓住狂热的记忆、难耐的缺憾,以及一些他不明白的情绪,并将它们以影像记叙下来。从这一角度看,他觉得过往这三十余年自己几乎没怎么变,时常有这故事非说不可的冲动。

  电影《八个女人一台戏》就是这样一个非说不可的故事,围绕香港大会堂、借排演一部舞台剧为契机,戏内戏外虚实相生中徐徐展开夹杂恩怨纠葛的女性群像。“香港大会堂满载我的青春记忆,我曾和同学们在大会堂看话剧、听音乐会、看电影。”一群人看完演出,在街上晃晃悠悠,做未来的梦。当多年前关锦鹏听闻这一文化地标的部分建筑将被拆除,他就决定让下一个故事发生在这里,“算给我们这代人留个纪念”。

  该片于2018年起在釜山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等放映,关锦鹏预计今年将会正式上映。相隔8年再执导筒,这位一向以文艺婉约风格著称的导演,仍选择以擅长的女性视角呈现情感与生存困境,任她们在与命运对抗中舒展浸润灵魂的气质。

香港导演关锦鹏近日接受 中新社 记者专访。 中新社 记者 陈永诺 摄

  备受赞誉的女性触觉,在他漫长的少年时代悄然形成。关锦鹏不到14岁丧父,母亲独力支撑起家庭重担,拮据的经济压力下,为供他读书,妹妹们放下书包早早进入社会打工。从她们身上,关锦鹏看见了女性面临巨大压力时表现出不同于男性的成熟与担当,“女性潜藏在身体里的那种爆发力和生命力,比男人更强大”。这种观念深深影响了他之后的创作。

  所以关锦鹏始终觉得,创作的内核其实在于观察与感受,这同样是一个导演的功力所在。无论是在香港城市大学教课,还是参与“薪火相传计划”为年轻导演们担任监制,关锦鹏不止一次地启发他们挖掘生命体验里“非说不可”的故事,“当那个题材是你钟爱、有感触的,那它一定有观众”。亦即他常挂在口边的座右铭──既近且远,既远且近。

  新人导演祝紫嫣正是听了这番话,带着半自传短篇小说《夏日的告别》找到关锦鹏,在其指导下改编为电影《但愿人长久》,搬上大银幕,一举囊括第4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新晋导演等4项提名。

  这无疑让关锦鹏感到欣慰,他也乐于跟新导演们走在一起,等待被那些创意击中的瞬间。这让他想起自己年轻时曾涉过的尽是癫狂的黄金时代,由中看到香港电影某种澎湃不息的生命力。(完)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