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稳步扩大研究生人才培养规模

发布时间:2024-12-15 00:08:23 来源: sp20241215

   中新网 北京3月1日电(记者 袁秀月)“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60%是服务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成效。在规模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内部人才培养层次和结构更为重要。”3月1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郭鹏在会上如是说。

  发布会现场。袁秀月 摄

  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比上年减少2.02万所

  在校生比上年减少151.26万人

  在会上,郭鹏介绍了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多组数据。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比上年减少2.02万所,下降3.9%;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比上年减少151.26万人,下降0.52%;专任教师1891.78万人,比上年增加11.42万人,增长0.6%。

  在毛入学率方面,各级各类学校均有所增长。2023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1.1%,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全国共有幼儿园27.44万所

  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092.98万人

  在学校和学生数量方面,全国共有幼儿园27.44万所。其中,普惠性幼儿园23.64万所,占全国幼儿园的比例86.16%,比上年增长1.2%。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092.98万人。其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3717.01万人,占全国在园幼儿的比例90.81%,比上年增长1.26%。

  小学阶段,全国共有普通小学14.35万所。全国小学招生1877.88万人,比上年增加176.5万人,增长10.37%;在校生1.08亿人,比上年增加103.97万人,增长0.97%。初中阶段,全国共有初中5.23万所,招生1754.63万人,比上年增加23.25万人,增长1.34%。在校生5243.69万人,比上年增加123.1万人,增长2.4%。

  高中阶段,全国共有普通高中学校1.54万所,比上年增加355所;招生967.8万人,比上年增加20.26万人,增长2.14%;在校生2803.63万人,比上年增加89.75万人,增长3.31%。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不含人社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共有学校7085所,招生454.04万人,在校生1298.46万人。

  2023年全国共招收硕士生114.84万人

  职业本科招生增长17.82%

  郭鹏介绍,2023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763.19万人,比上年增加108.11万人,增长2.32%。

  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招生1042.22万人,比上年增长2.73%。其中,普通本科招生478.16万人,比上年增长2.19%。职业本科招生8.99万人,比上年增长17.82%。

  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30.17万人,比上年增长4.76%。其中,招收博士生15.33万人,比上年增长10.29%;硕士生114.84万人,比上年增长4.07%。在学研究生388.29万人,比上年增长6.28%。其中,在学博士生61.25万人,比上年增长10.14%;在学硕士生327.05万人,比上年增长5.59%。

  稳步扩大研究生人才培养规模

  持续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会上介绍,2023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进一步增加。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教育部有哪些举措?

  郭鹏表示,要稳步扩大研究生人才培养规模。他指出,近年来,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规模和占比不断提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水平人才支撑。

  此外,要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结构。郭鹏表示,从学位类型看,坚持推进学术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分类发展,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强工程技术领域高层次应用型领军人才培养。2023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已经接近60%。

  从学科结构看,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引导高校优化学科结构,加大STEM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培养科技创新人才。2023年,理工农医类的硕士招生规模占比60%,博士招生规模占比超过80%。

  同时,还要持续加强关键领域战略科技人才储备。加大基础学科和国家关键急需领域的研究生培养规模。深化科教融汇,支持高水平高校与科研机构加强有组织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培养创新人才,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高东锋表示,下一步,将对标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持续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着力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解决“卡脖子”“卡脑子”“卡嗓子”的问题提供人才保障。(完)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