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故事|环境日,跟随总书记领悟守护绿水青山之道

发布时间:2024-11-25 14:58:43 来源: sp20241125

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今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在黄海之滨,了解海岸线生态保护修复情况;在千年蜀道,察看翠云廊千年古柏长势;在祖国北端,考察漠河林场自然林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

在环境日到来之际,让我们跟随总书记的脚步,领悟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之道。

【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今年5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滨城市——山东省日照市,考察了阳光海岸绿道。

阳光海岸绿道长约28公里,纵贯南北,配以观景平台、运动步道、游客休憩广场等设施,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度假的热门打卡点。

当地负责同志告诉总书记,绿道建设中,坚持将“原生态”基调贯彻始终,并对沿线荒废养虾池、荒地等生态薄弱的地方进行了重点修复提升,种植乔木灌木,最大限度恢复保护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性。

绿道边的小广场上,市民游客们纷纷围拢过来。习近平总书记同大家说:“生态环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绿道建设把自然景色和人工设施很好地结合起来,应市民所需,是得民心之事。”

山东省日照市阳光海岸绿道(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在总书记心中,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前些年,空气污染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2014年2月下旬,北京等地被重霾笼罩,持续时间长达7天。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总书记严肃地说,大气污染防治是北京发展面临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

几天之后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问起:“PM2.5,上海比起北京怎样?”“现在北京整治燃煤小锅炉动作很大,上海怎么样?”总书记要求必须要把治理污染当作一场攻坚战来进行推进。

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要求“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2022年8月,在辽宁锦州,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凌河和女儿河交汇处北侧的东湖森林公园,考察当地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情况。

这里过去脏乱差的臭水沟,让附近居民不敢开窗。环境综合整治之后,绿化带建起来了,还形成了滨河健身休闲带状公园。

驻足河畔,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从历史长河来看,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能留给后人点什么,我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

【植绿护绿兴绿——“大家要一起动手,共同建设和呵护美好家园”】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祖国大地上的一抹抹绿意,在总书记心中分量很重——

祖国北端,大兴安岭山脉北麓的漠河。2023年9月,总书记走进一片原始森林。崇山峻岭,层峦叠翠,果、菌、药、菜等山珍琳琅满目。“都是宝啊,地上地下都是宝。”总书记有感而发,“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

塞罕坝上,百万亩人工林海绿意无边。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2021年8月,总书记来林场考察,亲切会见了林场三代职工代表,殷殷嘱托:“塞罕坝精神,不仅你们需要继续发扬,全党全国人民也要学习弘扬,共同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绿色经济发展好,把生态文明建设好!”

古蜀道中,位于剑门雄关附近的翠云廊。2023年7月,总书记沿古道步行察看千年古柏长势,详细询问历史上植柏护柏情况。总书记指出,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够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袭至今、相习成风,更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

南海之滨,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片的红树林孕育着无限生机。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保护区东部的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实地察看红树林长势和周边生态环境。“红树林保护,我在厦门工作的时候就亲自抓。党的十八大后,我有过几次指示。这是国宝啊,一定要保护好。”

2024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植绿护绿,总书记不仅念兹在兹,更身体力行、以身示范。

很多人清晰记得这一幕场景:2023年4月,总书记身穿雨衣,与首都干部群众和少先队员一起挥锹铲土。

这次活动中,总书记回忆起参加植树造林的过程。他说:“这是我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第十一次参加植树活动,算上到中央工作以来参加的次数,已经十六次了,而且在福建、浙江、上海工作期间我都参加了植树活动。”

今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扛着铁锹的身影,再次出现在首都义务植树活动的现场。

“今天我们一起种树,就是要号召大家都行动起来,积极参与植树造林,人人争当绿色使者、生态先锋,为建设美丽中国增绿添彩,共同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总书记号召“大家要一起动手,共同建设和呵护美好家园”。

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在亿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绿色正在点染祖国大地。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同心协力,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

今年5月28日,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安诺生表示,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的启动,是中国对全球发展中国家作出的巨大贡献,体现了对发展中国家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的支持。

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是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作出的重大宣示。

当前,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等,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议题。习近平主席多次向全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展现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主张,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

2020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之际,联合国举办生物多样性峰会。习近平主席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中国作为主席国,分两个阶段成功召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

2021年10月,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中国昆明成功举行。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呼吁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并宣布了一批务实的东道国举措。

2022年12月,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高级别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致辞,提出“四点主张”——“凝聚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共识”“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进程”“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维护公平合理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秩序”,再次表明了中国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迈上新台阶的坚定决心。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不仅有明确的中国主张,更有切实的中国行动——

首批5个国家公园里,珍稀野生动植物自由生长;国家植物园揭牌;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正式启动……

言必信,行必果。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如今,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我国“双碳”工作推进蹄疾步稳——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绿色建筑占比提升、新能源汽车跑出加速度……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一个更加绿色的美丽中国,正在变成现实。(记者高敬)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