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事业”托起稳稳的幸福

发布时间:2025-01-01 11:05:50 来源: sp20250101

  5月12日,故宫博物院,残疾女性文创作品展区内,一幅长达10余米的《千里江山图》刺绣长卷吸引人们驻足观看。刺绣架旁,几名残疾人巧手翻飞。展区内,还有100余件(套)由残疾人制作的精美手工制品。

  这些精湛的手工文创作品,得益于中国残联、全国妇联等联合发起的“美丽工坊”助残项目。“‘美丽工坊’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帮助我们残疾人就业增收,给了我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作为项目受益者,郭媛媛第一次坐着轮椅来故宫,带来了自己最得意的手工作品。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残疾人事业“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扶残助残文明实践,引导更多人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汇聚推动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强劲力量,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为残疾人托起稳稳的幸福。

  传递助残正能量

  “姐姐,我想你了。”郭语卓刚进家门,智力障碍儿童心心(化名)就开心地跑过来。郭语卓是河北承德宽城满族自治县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无论工作多忙,她每周都会抽空去心心家里,陪伴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023年7月,共青团河北省委启动“小橘灯”助残接力计划,包括郭语卓在内的志愿者们将生活帮助、残健融合、爱心捐助等关爱服务送到残障儿童身边,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近年来,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扶残助残的社会风气日益浓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结对助残、志愿者助残更加活跃,公益助残组织和慈善机构积极为残疾人募集服务资源,各地相继创立公益助残品牌,形成了促进残疾人发展的合力。

  党建引领,拓展助残“朋友圈”。一些地方将残疾人工作从基层分散探索、民间自发行动逐步转变为党建联合体统筹、整体推进的集中行动,撬动了一大批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残助残工作。

  云南昆明东川区特教学校通过昆明市“春城暖阳”扶残助残党建联建共建工作平台,发布需求清单,远在160公里之外的联建共建单位——昆明市小太阳儿童用品公司党支部远程“接单”后,牵头联动20余家“三新”组织捐款捐物,有效解决了学校教学物资短缺的问题。

  在四川成都锦江区,依托当地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党支部共同支持残疾人就业和社会融合,助力残疾人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志愿服务,传递助残正能量。今年3月15日,新疆助残协会正式成立,这是全国首家省级助残协会,会员包括89家单位、240名个人,覆盖全疆14个地州市。协会以为残疾人办好事、办实事为目标,让残疾人享受到“家门口”的贴心服务,同心协力扶残助残的氛围日益浓厚。

  近年来,广大志愿者热心投身助残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扶残助残文明实践活动,以真情大爱帮助残疾人排忧解难,摆脱困境,走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爱心企业,搭建助残“连心桥”。助残行动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越来越多的爱心企业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就业岗位、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等方式,关心困难群体,支持残疾人事业。

  交通银行自2007年开始持续17年支持残疾人事业,彭超是“交通银行残疾大学生励志奖”的获得者之一。6岁时,彭超因触电不幸失去双臂,坚强的他慢慢地学会用脚写字、吃饭,做到生活自理,后来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被四川大学法学院录取。“我一路走来,得到了社会的很多关爱,我也想用真诚与爱传递青春正能量,帮助更多残障朋友。”彭超说。

  3年前,圆通速递有限公司与中国残联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启动“圆梦行动”公益助残项目。建设助残基地、扶持残疾人创业、开展差异化技能培训、捐赠盲文阅览室等一系列公益活动落地生根。圆通速递党委书记、董事长喻渭蛟说:“助残是企业响应国家号召、担当社会责任的实际行动,广大的善意爱心汇聚起来,就能为残疾人撑起一片蓝天。”

  擦亮残疾人群体美好生活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类扶残助残实践积极回应残疾人就业、教育、康复等方面的需求,让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残疾人,不断擦亮残疾人群体美好生活底色。

  “我是肢体四级残疾人,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不容易。”正在检测桶装水生产流水线的冯军说。几年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平乐县残联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就业并发放补助款,冯军大胆尝试,与人合作开办了一家小型水业公司,还招收了本村村民,帮他们实现就近务工。

  中国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各地开展农村困难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为25.9万人次残疾人赋能。全国3219个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共安置4万残疾人就业,带动7.4万户残疾人家庭增收。全国共培训盲人保健按摩人员11393人次、盲人医疗按摩人员9970人次。

  教育领域助残实践持续深入开展,残疾人教育普及水平、保障条件和教育质量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345所,特殊教育在校生91.2万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6%以上。

  “什么时候可以拨打119电话?”“衣服扣子扣好了吗?”“遇到打雷下雨该怎么办?”季思波是安徽阜阳颍州区翔飞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面对智力残疾的学生,小到穿衣服扣扣子,大到认字念书、学习工作技能,他都手把手地教。

  因1岁时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季思波落下了终身残疾。深知残疾人的不容易,季思波将目光转向特殊教育事业。“特殊教育是值得坚持一辈子的事业。”季思波说,自己一定会把助残善举一直做下去,做出更好的成绩来。

  康复一人,幸福一家。康复是残疾人的迫切需求之一。

  “身体一天天好起来,能做家务活了,多亏了村里的康复指导站。”家住河南安阳瓦店乡杜庄村的杜化彬,因脑梗造成脑损伤,生活不能自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杜化彬身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不仅能独立行走,还能上下楼梯,语言方面也逐渐恢复沟通能力。

  为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多部门印发《“十四五”残疾人康复服务实施方案》,2021年至2024年4月底,全国共有2769.76万人次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531.98万人次残疾人得到辅具适配服务,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稳定在85%以上。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2021年至2024年4月底,全国共有146.31万人次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基本实现残疾儿童“应救尽救”目标。

  助残善举助力残疾人书写精彩人生

  每年5月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今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为“科技助残  共享美好生活”。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如何让残疾人群体共享科技红利、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中国残疾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年度纵览(2023)》显示,中国已经催生了一大批现代科技助残企业,它们以全体残疾人或者某一类残疾人为目标群体,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为手段,致力于给残疾人带来便捷、安全、温馨的生活。

  几年前的一场车祸让40岁出头的程远仙失去了右腿。上有老下有小的她一度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以后的生活。2023年12月,浙江省科技助力肢残人士公益项目启动,杭州市余杭区残联第一时间为程远仙申请了智能仿生腿。穿上仿生腿站起来的一瞬间,程远仙眼含泪光。

  目前,余杭区已经帮助2000余名残疾人适配高科技辅具。“我们一方面聚焦残疾人需求,积极推动企业更新迭代高科技辅具产品,一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带动更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参与到扶残助残的队伍中来。”余杭区残联四级调研员王艳红说。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残疾人的需求在变化,助残善举也在与时俱进。

  近年来,各地区不断优化扶残助残举措,服务更精准、联动更多元,科技助残、文体助残、无障碍出行、消费助残、直播助残等不同形式的助残举措持续落实。

  “即便只能坐着打太极拳,我们也希望能让残疾人感受到太极拳的精要之处,真切获得太极拳内外兼修的健身养生功效。”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武术套路教研室教师芦胜男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芦胜男和同事们找机会就坐在椅子上、床上甚至轮椅上,来回转动上半身,比划动作,最终为下肢残障群体研发出一套太极拳。

  公共图书馆开设无障碍阅览室,盲人也能畅游书海;网络直播平台开设残疾人专场,残疾人就业创业有了新机遇;开展助残志愿服务技能培训,个性化助残服务走进家门……在一次次扶残助残行动中,平等、融合、共享的价值导向深入人心,用善行义举传递正能量的社会风尚蔚然成风,残疾人同样可以让生命绽放美丽、散发光芒,书写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彩人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9日 01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