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07:50:37 来源: sp20241224
兴化垛田。 兴化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提到江苏兴化的垛田,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油菜花海的壮美景观。千垛花海的田园风光曾入选《美丽中国》邮票,成为兴化的名片。
比风景更迷人的,是垛田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兴化垛田是国内少有的“双遗产”。2014年,“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2年,“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今年,是“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0周年。
里下河地区位于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间,平均海拔仅1.5米,是江苏省海拔最低处,被称作“锅底洼”。兴化市正处于里下河腹地,境内湖沼连绵。兴化垛田的形成,生动演绎了“沧海桑田”。5000多年前,这里还是海湾。随着海岸线不断东移,里下河地区水位下降,海湾变成了潟湖。唐宋年间,人们开始在此筑堤,抵御海潮,保护沿海一带的农田和居民免受海水侵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范仲淹主持修建的捍海堤,被称为“范公堤”。南宋初年,黄河夺淮,自此,黄淮泥沙不断侵入,兴化境内的河湖水荡迅速淤积。在一些水位较低的沼泽,零星土地开始露出水面,当地百姓挖出水底淤泥,把这些零星土地加宽垫高,种植庄稼,年复一年,最终成为小岛般的垛田。晚清时期,黄河北徙,进入兴化境内的泥沙急剧减少,湖沼淤积成陆的演变过程就此中断,垛田也定格在“奇零不成亩”的形态,形成水上千垛的自然景观。
传统农事活动与灌排工程,在垛田上完美融合。堆泥成垛,扩大了种植面积,罱泥、扒苲的过程又起到了疏浚河道的作用。混杂水草的河泥富含有机物,为农作物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戽水这种给农作物浇水的方式,也是灌排工程的一个环节。当然,垛田最重要的作用还是防洪。明清时期,为保漕运,运河“归海五坝”频繁开启,里下河地区成为行洪通道。垛田高则五六米,矮的也有两三米,不会被洪水淹没,保住了百姓的生计口粮。人们又在垛田外围修筑圩堤,小型圩堤慢慢连成大型圩堤,并在圩堤上设闸门,建起排涝泵站,垛田的灌排工程渐成体系。
随着防洪压力的减轻,当地居民纷纷对垛田进行“放岸”,即降低高度、扩大面积,一些小垛间的水沟被填平,连成大垛,以方便生产。如今,人们看到的垛田大多高1米左右,昔日一座座小岛,变成一张张漂浮水面的“荷叶”。
从水进人退,到人水相搏,最终人与自然达成和谐平衡,造就一片水乡天国。兴化垛田演变史折射出的“垒土成垛,择高向上”精神,令人动容。
在泰州,有垛田地貌的,除了兴化市外,还有海陵区、姜堰区。2021年3月1日施行的《泰州市垛田保护条例》明确,禁止擅自取土、挖塘损毁垛田;禁止擅自平垛、填堵、围圈垛田水域等破坏垛田的行为,支持利用垛田文化、景观、科普资源从事旅游或者农产品销售、餐饮、民宿、民俗展示活动,等等。
近年来,兴化积极探索“种风景、富农民”,打破过去游客只是在油菜花开时来打卡的局面,推进了全域旅游发展。如今的垛田,春有菜花夏有莲,秋菊开罢芦花飞,色彩随季节变迁流转。今年6月,兴化入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发展实力十强县(市)”。
当然,对垛田的保护利用仍有提升空间。在为纪念兴化垛田申遗10周年而召开的学术会议上,有专家建议,应在遗产保护核心区恢复部分垛田的原貌和高度,这样人们才能更直观地理解垛田的演变史和曾经的作用。另外,目前大部分游客是被垛田漂亮的景观所吸引,对其背后的农、林、渔以及灌溉系统了解不足,应进一步加强科普,加强“双遗产”系统之间的联动展示。对垛田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其中蕴含的“垛田精神”也需进行更深入挖掘,提高当地人对垛田遗产保护传承的自豪感和参与度。
文化是遗产之根,而农民是农业文化遗产的主人。垛田遗产不是标本,也不是人造景观,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它都是一个鲜活的、充满烟火气息的家园。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2日 06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