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0 06:57:30 来源: sp20241110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答题,是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培育产业体系新支柱的抢答题,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
认识新质生产力本质特征
观瞻历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未来产业。从未来产业看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下从工业化转型向数字化转型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质量发展”特征。随着未来产业的群体性涌现,新质生产力意味着社会生产函数发生质的跃迁变化、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更多凸显技术、知识、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密集投入,经济增长模式从更多依靠增加要素数量的外延式增长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新质生产力具有“大科创驱动”特征。区别于传统生产力面临的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的未来产业不断发展,意味着新质生产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中逐步孕育形成。科技创新从更多依靠应用研究与集成创新转向更多依靠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为新质生产力构筑强大基石。
新质生产力具有“新产业载体”特征。技术密集度更高、发展潜力更大的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集中体现,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从更多依靠原有支柱产业的持续扩张转向更多依靠新兴支柱产业的培育壮大,通过一体推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以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为代表的供给体系明显优化。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成新质生产力最鲜明的产业载体。
新质生产力具有“强比较优势”特征。区别于传统生产力依托的人口资源禀赋优势,未来产业高度依赖于数据资源投入。我国拥有的数据资源快速增长,未来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圈,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对应的生产要素规模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其中数据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生产要素,数据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加速线上线下、生产生活、国内国际全面贯通。数据比较优势的赋能效应将推动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发生根本性改变。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意义重大
作为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先导力量,未来产业处于产业萌芽阶段,但能对经济社会起到全局性引领性变革作用。从未来产业洞察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既具有先发效应,即先行国家与地区一旦在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化上取得突破,就能够迅速构筑包括知识产权、产品标准等在内的先发壁垒;也具有融合赋能效应,未来材料、未来网络等能够广泛渗透传统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引领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还具有路径颠覆效应,能够不断突破人类认知极限和物理极限、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深刻改变经济活动运行方式与企业组织经营模式等。
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迫切需要。未来产业正成为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全球产业竞争最激烈的战略必争之地。从全球形势看,美国、欧洲等纷纷出台战略规划,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从历史镜鉴看,在光刻机、工业软件、操作系统等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未来产业领域,我国起步并不晚,但由于技术、市场、政策等因素制约,这些当时的未来产业没有得到有效培育壮大,一定程度上导致出现当前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结合全球形势与历史镜鉴,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刻不容缓,是增强自主发展能力、锻造非对称技术优势不容错过的战略机遇。
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的战略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面临一些困难挑战,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既有利于培育发展一批产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新支柱产业,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更为坚实的战略支撑,也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发挥体制机制和市场优势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围绕未来产业的全球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我国而言,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要在体制机制、市场产业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探索特色模式。
一方面,发挥有为政府作用,突出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从技术支撑看,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于集中力量建设大科学装置,组建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研发机构,组织重大科研计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从产业支撑看,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于通过国家发展规划、专项规划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改革等,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超前部署一批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未来产业,全国一盘棋引导地方政府、各类企业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支持。
另一方面,发挥有效市场作用,突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完成从科技成果到产业转化的跃升。从市场规模看,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为未来产业孵化提供了技术熟化、产品中试、早期市场等全链条支撑,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差异化的细分市场也有利于催生更多未来产业技术路线与发展模式。从产业配套看,我国具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能够快速整合优化不同生产工艺组合、不同生产环节资源,未来产业的技术路线一旦成熟,就能快速实现低成本、大规模产业化,把前沿技术转变成新质生产力。当前,长三角等地形成了许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为培育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良好的产业配套条件。
聚焦关键环节扎实推进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其顺畅流动。未来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萌芽阶段,培育未来产业更依赖科技创新、更需要前瞻布局、更渴望耐心资本。
一是夯实技术策源基础。未来产业的技术策源要立足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科学家、企业家两个主体积极性,探索“科学家+企业家”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推进“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科学家给技术、企业家用技术”的联动模式,既要沿着“基础理论创新—工程技术创新—产品开发设计—商品产业转化”的路径,从理论突破开始,相继把基础理论变成工程图纸、实验室样品、小试中试产品再到大规模产业化的商品,又要沿着“巨大潜在市场需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品开发设计—商品产业转化”的路径,让市场需求倒逼技术攻关进而催生未来产业。
二是梯次布局产业发展。从近期看,上海、广东等多地率先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已出现液态太阳能燃料、神经形态芯片等一批突破性创新产品。这些产品面临从小试中试到大规模市场化的关键跳跃,是近期培育未来产业的重点赛道。从中期看,我国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已出现引领性工程技术,这是中期布局未来产业的重点领域,需要把不断迭代成熟的工程技术与潜在的应用需求结合起来,开发出更多供需适配的创新产品。从远期看,从0到1的基础研究不足是制约我国长周期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因素,当前在核聚变、类脑智能、泛基因组等领域出现一批前沿性基础研究成果,这些领域是远期布局未来产业的战略方向。
三是推动耐心资本投入。针对未来产业孵化培育长周期、高风险、战略性特征,未来产业比其他产业更需要有耐心的资金支持。一方面,要强化政府资金耐心投,引导各类政府产业投资基金以一定比例支持未来产业,建立健全政府科技研发资金、政府产业引导资金与市场化投资基金的联动机制。另一方面,要引导社会资金放心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应未来产业特征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引导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投入。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国家信息中心未来产业和平台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 胡拥军)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