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年时间“画”了什么样的一条线?

发布时间:2024-12-21 22:40:07 来源: sp20241221

  5000年不变的理念,2000年的构想,700年时间“画”了什么样的一条线?

  画一条线需要多久?如果这条线是一座城的脊梁。

  在北京,有一条长7.8公里、位于北京老城中心、纵贯老城南北的中轴线。它始建于13世纪,成型于16世纪,历经逾700年,形成了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这条线被称为“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目前,这条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已被确定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中国理想都城是何种模样?

“北京中轴线”是一条怎样的线?

一条线怎么体现“中国理想都城秩序”?

一切从《周礼》的一张图纸讲起。

  

  中国人都城的“理想型”

  天秤座“端水大师”?处女座“守礼君子”?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

  中轴线理念与形式源自《周礼·考工记》关于理想王城规划的经典阐述。

▲清代戴震著《考工记图》(清华大学国书馆藏清乾隆微波榭刻本)中的王城布局。

  据此复原理想王城的平面布局,可析出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中轴线东西两侧配置对称呼应,道路布置、功能单元及空间秩序等皆由中轴线驾驭,成为中国人追求的“中轴为基、左右对称”的完美空间形态。

  留存至今的唯一实例就是北京中轴线。它集历代都城中轴线规制之大成,以南北向、居中历史道路为骨架,联系起精心布置的建筑群与不同功能的城市空间,将《考工记》所载的传统都城理想范式化为现实。

▲北京中轴线与城市边界及重要建筑群关系图。(图片来源: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

  秩序之美,在极致对称

  中轴线中段北部的紫禁城宫殿建筑群即是典范。天安门至午门之间御道两侧,左前方布置太庙,右前方布置社稷坛,以严整对称的格局体现了“左祖右社”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

▲“左祖右社”之“左祖”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地方。图为太庙前殿享殿。(图片来源: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

  进入午门是开阔的太和门广场。太和门东、西两侧与中轴线平行对称分置文华殿和武英殿,形成“左辅右弼”格局。

▲“左祖右社”之“右社”社稷坛,系明清两代祭祀“社”“稷”二神的祭坛。(图片来源: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

  太和门内,太和殿广场“工”字形台基上,坐落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居前、居中、居高彰显王权的至尊地位。中轴线与皇城正门、宫城正门、大朝正殿三点连成一线,而大朝正殿的核心位置决定了中轴线的基点属性。

  外朝之后为内廷,以中轴线上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基准,分五路对称,配置围合式庭院。由此形成中路主体建筑群,其两侧对称配置不同功能元素庭院建筑,纵深延展、横向铺陈,将空间组合的疏密与空间秩序的严正完美结合。而每组庭院建筑亦皆有主有从,主体建筑置于院落的小中轴线上,其他建筑则以此为基准同样对称分布,形成一根主轴和与其平行的多根辅轴构成的层次分明、法度严谨的布局体系。

  秩序之美,在建筑韵律

  北京中轴线所呈现的建筑艺术之“节奏”,体现在蕴含比例模数关系的对称布局及空间组合变化中;“韵律”则反映在形制等级明确的高低起伏的流线中,这是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于礼仪秩序的表达。

  天安门至午门间,御路宽深导入平和庄重的前奏,“左祖右社”互相应和。行至午门城楼,俯仰间乐声渐弱,穿过午门,豁然开朗的太和门广场之上,主体建筑次第显现,视线逐步放大和抬升,节奏与韵律渐臻高昂,直至太和殿,达到乐曲高潮,在御花园步入尾声。

▲网友评论截图。

  秩序之美,在一贯到底

  依据北京老城城廓结构、现存城市景观特点,北京中轴线自北向南可分为四个区段:北段、中段北部、中段南部、南段。

▲北端起点钟楼。(图片来源: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

  北段以钟楼、鼓楼两座高大建筑为北端,由此向南,繁华的商业建筑呈现充满生活气息的市井景象。

▲鼓楼。钟鼓楼与鳞次栉比的商业街市共同构成北京中轴线自北向南的第一重空间层次。(图片来源: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

  中段北部,城市景观主要由明清时期的皇家宫苑和礼仪祭祝建筑构成。

  位于北京中轴线核心区域的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构成中段南部。

▲正阳门。(图片来源: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

  南段由正阳门经中轴线南段御道遗存至永定门,两侧分布有规模宏大的古代礼仪祭祀建筑天坛与先农坛。

▲永定门,寓意“永远安定”,是中轴线最南端的标志性建筑。(图片来源: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

  古代统领国家礼制建筑,与现代国家政治性、纪念性建筑在此交汇,皇家宫殿苑囿与市井街肆在斯并存。这条纵穿外城、内城、皇城、宫城一贯到底之大中轴线,其串联之宏大壮丽的建筑群成为独特的城市景观,规划之严正井然的格局造就无与伦比的空间秩序。

▲北京中轴线全景图。(图片来源: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

  诚如梁思成先生所言,“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融入中国人血脉的审美取向

  必须“择中”,就爱“对称”

  中国人对“对称”爱得深沉。

  “对称”源于“择中”。《吕氏春秋》记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居中而治”是中国古代传统政治观的核心理念。

▲《吕氏春秋》。

  “择中”源自上古先民的宇宙观与天文观。《论语·为政》曰:“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权天授,授民之帝居于天宇之中央——北极;人君依天政,必居于地之中央,王庭选址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地中的问题。

  立表测影求测地中成为王朝政治合法性的体现。立表测影的执中也是汉字“中”字的来源,对中国文化诸多核心观念的形成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甘肃庆阳南佐遗址宫殿区布局(加环壕)。(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网站)

  不偏不倚的中正思想自然引出“中和”的观念。居中治事、居中而治、代代相袭,既是天文的传承,又是王权的传递。

  距今约5000年前,中华文明即有中轴对称、布局严整之宫城雏形。

▲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网站)

  甘肃庆阳南佐遗址最新考古发现,在其核心区分布有9座呈倒“U”形排列的大型夯土台,“九台”中央偏北存在一座面积3600多平方米的长方形“宫城”,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布局最严整的“宫城”,开中国古代宫城中轴布局之先河。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呈“井字形”九宫格布局,已形成“择中立宫”的中轴线布局。

▲河南汉魏洛阳城遗址。北魏洛阳城以汉魏故城为基础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与扩建。(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网站)

  纵贯都城全城、具有唯一性和重要礼仪性的中轴线规划格局,在曹魏邺北城时期初具雏形。

  北魏洛阳城是中国中古时期都城中轴线正式形成之标志,其规划格局对后世都城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东晋、南朝建康城、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均形成都城中轴线。

▲隋唐长安城中轴线格局示意图。(图片来源: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

  

  在小小的北京城里挖啊挖啊挖

  先有中轴线,后有北京城

  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成型、调整于明清,发展、保护于近现代,是700年城市历史遗存不断累积叠压的结果,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向现代国家演进的关键历程。

  中国近古时期都城有两套系统:“北宋东京模式”和“辽上京规制”,前者为回字形三重环套式,后者为日字形并列式。

  金中都承袭“北宋东京模式”,中轴线南北贯穿外郭城、皇城、宫城。

  元大都在金中都基础上稽古创制,成为中国都城形制布局演进过程中的里程碑,其大内中轴线也成为北京中轴线最终形成之直接源头。大都城规划是以宫城和北中书省的“辨方正位”来控制全城总体布局。

  元大都中轴线南起外郭城丽正门,经皇城正南门灵星门,经大内正南门崇天门,抵大朝正殿大明殿和寝殿延春阁,直通大内正北门厚载门,穿过御苑,经过海子桥,终抵齐政楼。该中轴线处于大都南半城之东西中分线,成为其后明清北京中轴线之蓝本。

  明代北京城中轴线南起正阳门、向北穿过大明门、承天门、端门,入宫城正门午门,正对前朝正殿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后廷乾清宫、坤宁宫、钦安殿,穿顺贞门、玄武门出宫城,至北上门、万岁门抵万岁山,再过北中门、北安门终于鼓楼、钟楼。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修筑北京外城,中轴线相应向南延伸至永定门。

  清代继承这一格局,只更易城门、宫门、宫殿名称。至此,道路、城门、宫殿、祖、社、衙署、郊坛等不同性质的空间串联成一条南北纵贯全城的大中轴线。

▲元明清北京城廓格局。(图片来源: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

  1912年清帝退位,王朝统治落下帷幕,中轴线的成长却未停止。

▲天安门及外金水桥。(图片来源: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此后,天安门广场分别于50年代和70年代经历两次较大规模的改扩建工程而形成今天的格局。广场居中建造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东西两侧分别建设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人民大会堂。故宫、天坛等宫殿、苑囿、坛庙等场所陆续开放为博物馆或市民公园等公共空间。

▲人民英雄纪念碑。(图片来源: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 ▲人民大会堂。(图片来源: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

  经过公众化转变的北京中轴线,在延续元、明、清三代的格局基础上,形成了天安门广场这一新的核心,保持延续了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全长7.8公里的城市轴线。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来源: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 ▲毛主席纪念堂。(图片来源: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

  作为北京的城市发展轴线,北京中轴线以累进而厚重的历史积淀展现出中国传统规划理念持久的生命力,展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是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作者简介:徐海峰,北京故宫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 李依霖

  审核 | 蓝希峰

  制作 | 胡琪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