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大学扎实推进创新实践型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4-11-16 21:29:40 来源: sp20241116

针对新时代建筑类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新需求和新趋势,北京建筑大学坚持“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办学定位,提出“扎根首都、依托行业、汇聚资源、融合共促”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理念,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升,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形成新时代地方行业类高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新范式,人才培养模式获多项国家和北京市教学成果奖,示范效应显著。

 “三规”融入育“三师”

基于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定位,北建大将把中央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简称“三规”)的批复精神作为服务首都规划建设的根本遵循,着力培养适应首都未来发展需要的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简称“三师”)人才,将“三规”内容融入“三师”培养全过程,为人才培养工作植入服务首都的北建大特色“基因”。

学校重构“三师”教学体系,在通识教育层面,面向全校开设《北京城市规划概论》等近20门“三规”通识课程,实现专业全覆盖;在专业教育层面,将《建筑与城市设计》等系列“三规”专业课程纳入建筑类专业培养方案;在实践教育层面,“三规”相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题占比超过50%,并推动真题真做。

同时,强化“三师”教研支撑,启动“三师”摇篮计划,年均设立20余项校级教研“三师”培养专项课题。联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三规”起草单位,编制“三规”教材近20部,其中9部入选住建部“十四五”规划教材选题。学校还成立了建筑类专业虚拟教研室,通过数字化技术推动教研组织模式改革,搭建“智慧+虚拟+合作”教研平台,创新开展“教学评展著”教学模式,助力“三师”培养。

 “四维融合”建体系

北建大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虚实融合及交叉融合,丰富“三师”课程体系内涵,强化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支撑。

学校依托北京老城保护更新基地等若干驻地、驻企实验室,围绕首都城市建设和更新的实际项目,创新基于“实验室+基地”的实践实训模式;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142个,推动场景式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深化校企联合育人机制,开展“3+1”联合培养、“1+N”试点项目;依托三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发可模拟地震、火灾等高危、高成本环境下实验场景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63个。

学校还与中国科学院等知名科研院所合作,开展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实培计划”,围绕合作单位的课题,设立校内外双导师,实施全时段校外培养制,迄今共立项337项。

强化师资 广筑平台

北建大通过“内培外引”,打造“专兼结合”的创新实践育人师资队伍。

学校健全内部培养机制,实施新入职青年教师校内外双导师岗前培养制度,通过“一对一、师承制”“面对面、手把手”等方式,迅速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外部引进机制,成立发展咨询委员会,聘任全国城建领域的院士、大师作为委员,每年两次为人才培养工作问诊把脉。

学校积极搭建“校内+校际+校企+校地”多元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打造特色品牌实践活动,促进校内外资源共建共享。7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和42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面向本科生免费开放,每年惠及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本科生达12000余人次,覆盖率超过60%。依托发起成立的 “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连续多年举办竞赛、暑期国际学校及暑期城市设计工作营等,每年吸引国内外50余所高校千余名学生参加。

学校牵头成立国内首个土建类卓越工程师校企联盟、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普通高等教育委员会等,开设校企合作共建课程177门。

学校还联合北京市西城区等区政府和行业龙头企业,成立驻地、驻企实验室,依托平台,开展服务首都城市更新、建筑遗产保护等品牌实践活动。

人才培养新模式彰显示范效应

近五年,北建大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共开展各类项目400余项,科技服务经费连年超过2亿元,有效支撑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聚焦北京长城红色文化、中轴线文化遗产景观等研究,彰显特色优势,有效支撑首都“文化中心”建设;依托发起创立的“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等国际化交流平台,促进对外交流合作,有效支撑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北建大人才培养模式引领了我国建筑领域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创新,成效显著,“注重中国优秀文化传承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广·深·实'型城市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等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学校毕业生升学率由2018年的24.22%提升至2022年的31.41%,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稳定在95%以上。

(北京建筑大学 陈红兵 许鹰 赵林琳)

(责编:郝孟佳、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