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地标要“长在大众审美点上”

发布时间:2024-11-18 09:18:16 来源: sp20241118

  据封面新闻报道,近日,有四川省宜宾市市民称,叙州区柏溪街道一道文化墙主题浮雕以白色字体搭配黑色祥云等图案,整个风格“像灵堂”,希望有关部门能予以处理。叙州区委宣传部对此回应称,因“审美不一样”。

  长约百米的围墙上,白色字体和黑色祥云及花朵图案制作成主题浮雕,形成一道黑白对比强烈的文化墙。相关图片上传网络后,引发广泛热议。很多网友吐槽,墙面的图案和色彩有些不妥,“远看像灵堂,近看才知道是文化墙”。

  街道上的文化墙,是展示人文风貌的窗口,也是城市里的一道风景线。然而,从当地市民和网友的评价来看,这样一道设计“别致”的文化墙,却因为缺少审美价值,让人难以感受到文化的魅力。面对外界争议,当地拿审美多元化来解释,恐怕缺少说服力。

  所谓众口难调,审美也一样。对于美的判定,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个标准。问题在于,既然是公共文化地标,起码要“长在大众的审美点上”。如果只是审美不一,那么该如何解释,为何网上对文化墙是吐槽声一片?

  尊重审美的参差多态,不等于把很多人都认为丑的事物,非说成是美的。正如网友所言,“要大家看着美才叫美”。用审美不一来回应争议,难免让外界觉得,这是在指责民众不会也不懂得欣赏美。

  当地设置文化墙的初衷,是想展示本地的人文风景和老街景图片,呈现岁月沧桑的效果。但从观感来看,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传播展示效果,反而制造了一种让人不适的氛围。有市民吐槽称,“看上去阴森森的,有时候晚上从这里过还有点害怕呢”。本该吸引打卡的文化地标,变成了市民“避而远之”的场所,毫无美感可言。这一巨大落差,也证明了文化墙在创意设计上并不算成功。

  一个具有美学价值、能彰显城市气质的文化地标,一定是充分尊重大众审美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地标的设计,当然应该凝聚更大的审美共识,它不仅是一个审美议题,也是个关系到城市管理、民意吸纳的程序问题。所以,让人好奇的是,在文化墙的设计过程中,是否征求过民众意见?在初步确定设计方案后,有没有收集市民的意见反馈,并据此进行修改调整?

  据最新报道,当地表示将把征集到的专业人士意见和市民建议进行汇总,对构图、色彩等作出调整完善,并形成整体提升方案,抓紧施工。审美越是多元化,越是没有统一标准,越应该让大众参与进来。集聚民意、汇集民智,才能凝聚共识,形成的设计方案才能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可。

  社交媒体时代,一面呈现地方人文风貌的文化墙,有了更大的传播潜能,充分展现城市的建筑特色与美感,才能够吸引人们驻足打卡。而所谓的美感,不仅建立在一定的设计水平、创意功底之上,更建立在互动式的决策治理程序上——尊重民意,才是真正的城市管理之“美”。

  熊志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