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轻微可不起诉”不代表醉驾入刑松动

发布时间:2024-11-30 15:49:45 来源: sp20241130

  “该宽则宽,当严则严”,治理醉驾理当如此。

  1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以下简称“23年版意见”),并将于2023年12月28日起施行。

  和2013年版《关于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13年版意见”)发布时反响极为相似,这次最受关注的又是“醉驾不一定入刑”。

  “醉驾入刑”源于《刑法修正案(八)》。其规定在刑法分则之中,而刑法总则还有一条原则性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一“总则”条款,说明在理论上可以适用于所有的个罪,当然也包括醉驾入刑的“危险驾驶罪”在内。

  此后,各地依法惩治酒驾醉驾违法犯罪行为,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酒驾醉驾导致的恶性交通死亡事故大幅减少,“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事实上,两版意见都没有否认“醉驾入刑”的立法价值。因此,不存在“醉驾将不再一律入刑”。而无论从立法,还是从司法看,“将不再”都是个错误的解读,立法本就如此。司法解释对审判或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所作的解释,其并不能“修改”所要解释的法律本身。

  司法解释最大的意义在于统一标准,严密规则,强化对法律的准确适用,避免同案不同判带来司法不公。而过去的司法实践,也暴露出各地醉驾案件执法司法标准不够统一、处理不够均衡等问题,迫切需要司法解释给予回应和补强。

  如刑法中的“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这短短11个字,涉及“道路”“醉酒”“驾驶”“机动车”这四个概念的内涵外延如何认定。普通人眼中不成问题的概念,一旦深入到具体个案,就可能成为决定罪与非罪的关键因素。

  “23年版意见”明确将“在居民小区、停车场等场所因挪车、停车入位等短距离驾驶机动车的”“由他人驾驶至居民小区、停车场等场所短距离接替驾驶停放机动车的,或者为了交由他人驾驶,自居民小区、停车场等场所短距离驶出的”,且不具有十五类特定情形的,“可以认定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这就是在具体问题上的执法标准统一。

  “23年版意见”还细化了醉驾案件证据收集、审查采信规则,以确保不枉不纵;明确醉驾属于严重的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行为,对不追究刑事责任的醉驾行为人应依法予以行政处罚。更加注重考量醉驾的动机和目的、醉酒程度、机动车类型、道路情况、行驶时间、速度、距离、后果以及认罪悔罪表现等因素,做到罚当其罪。

  整体而言,“23年版意见”并不代表醉驾入刑的“松动”,而是从统一执法标准和法律适用上,努力实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最新意见在“2013年版意见”规定的8项从重处理情形基础上,又调整、增加了醉驾校车、“毒驾”“药驾”等7项从重处理情形。

  因此,有两个常识需要重申,一是醉驾本就不一定入刑,二是醉驾的危害绝不因一份司法解释而减轻。而“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这一社会共识仍应得到坚守。

  □王顾左右(法律学者)

  (新京报)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