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05:20:03 来源: sp20241124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是由兰州大学和敦煌研究院联合共建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甘肃省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建设点,是兰州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学科培育点,具有敦煌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历史学(敦煌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研究所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为重要职责,以服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关键诉求,积极参与兰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工作,着力推进心理育人工作,扎实培育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
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思路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培养健全学生人格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研究所深刻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科学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夯实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基础。
研究所持续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加强研究所、导师、学生三级联动,注重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不断丰富活动形式,持续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为高质量研学生活保驾护航。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大重点板块纳入研究生新生入校教育内容,以“3+N”模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引导学生重视心理健康,稳步推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体系、成规模、出成绩、出效果。
研究所充分挖掘敦煌文化宝藏,开设“敦煌学前沿研究概述”等本科生选修课,讲好敦煌故事、传播敦煌文化,让更多本科生接触敦煌学,加深对敦煌文化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助力一步步成长为敦煌学研究人员。“敦煌学前沿研究概述”入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交友、求职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及情绪调控能力。研究所探索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研究所打造心理互助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全校学生开设排忧解难的“解忧杂货铺”。活动采取“朋辈互助”及“坏情绪回收”的方式,开展线上心理疏导服务及线下“情绪置换”活动,帮助学生化解心理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心理困扰,同时加深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沟通,达到相识、了解、信任、合作的目的。
研究所开展“说压力、谈爱情、论幸福”心理讲座,通过互动游戏、看图测试、你问我答等方式,缓解学生各方面心理压力,疏解多维度心理困惑,培养学生探索人生意义和体悟美好生活的能力,营造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启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学研习营”,带领学生重访古丝绸之路,体验古法中医八段锦、敦煌壁画绘画心理疗法,感受敦煌文书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心理良方”。
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主体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多方协同联动。研究所科学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构建多元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研究所由兰州大学与敦煌研究院联合共建,采取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开展人才培养,多角度构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安全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助力其健康成长。
研究所为学校班主任开展题为《大学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应对》的专题辅导培训,鼓励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增强岗位责任意识,认真研究和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涉及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做实做细。
研究所先后举办多期辅导员能量站活动,通过“悦动心灵”音乐治疗体验活动等方式让辅导员体验音乐艺术疗愈的魅力,提升辅导员美育思政育人能力。由心理系教授、咨询师面向全体辅导员开展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初阶课程,提高辅导员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研究所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提升心理健康素养。
研究所鼓励学生多读文化经典,用经典文化塑造品格、提升个人素养。在强化对传统文化深刻理解的同时,结合专业研究训练,帮助学生认识并完善自我,使其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开展“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5·25心理游园会”“成长在兰大”“心理伙伴冲冲冲”等模块教学活动,分别着眼于现场趣味体验、自身心理成长、朋辈群体互助等方面,采用多种形式提升全体心理委员的胜任力,进而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所先后举办6届“心灵交响·剧说成长”心理情景剧大赛。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创作了众多意趣横生、内涵深刻的优秀情景剧作品,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宣传和普及了心理健康常识,有效提升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与重视度,引导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思考、感悟心路历程,实现美育与心育的充分融合。
研究所还开展“书香校园·兰心悦读”心理专题系列活动,通过“心灵成长”在线学、“心灵对话”图书展、“心灵相约”读书会、“心灵感悟”书评比赛等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爱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保持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进而为社会贡献力量。
(作者:陈礼灶)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