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09:49:35 来源: sp20241124
长三角三省一市,以4%的国土面积,集聚全国17%的人口,创造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宁波舟山港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浙江海港供图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长三角学习考察期间提出倡议:建立长三角省市党政主要领导层的定期会晤机制。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首届进博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一体化加速推进。
2023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指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更嘱咐大家“一步一步往前走、一项一项往前推”。
一次次关键指引,一声声亲切关怀。承载殷切期望,担当重大使命,长三角正在新征程上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6月5日至6日,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温州举行。今年的主题是“谱写长三角一体化新篇章 勇当中国式现代化先行者”。
一次出行
——着眼于“主动接轨、全面融入、发挥优势、实现共赢”
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内企业忙生产,加快融入长三角步伐。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供图要不要“走出去”?要不要接轨上海?如今看来毋庸置疑的问题,在20年前的浙江,曾引起一番争议。
“习近平同志刚到浙江工作时,浙江经济正经历阵痛。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先发优势不再,资源约束加剧,陆域小省的发展局限开始凸现。”时任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刘亭回忆,当时一些民营企业家面对资源瓶颈,选择到外省投资,但省内有不同看法,认为这是资本外流、企业外迁。
对于接轨上海,省内不少干部也心存疑虑,有“无需接轨”的狭隘观念,有“无法接轨”的消极态度,也有“无从接轨”的畏难情绪。
在毗邻上海的嘉兴,思想的交锋更为激烈。
嘉湖地区历来就是“江南粮仓”、鱼米之乡,老百姓的小日子很富足,自我感觉良好。“当时不少人说‘大树底下不长草’,认为和上海接轨,反而会受虹吸效应的影响。”嘉兴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强回忆。
浙江还处于思想博弈时,北面的江苏已经行动起来。一些县(市、区)政府人员和企业老板常常蹲守在上海,抓住机会就把客商和项目往回带。为了加速接轨上海,江苏第一条高速公路就是连接上海的“沪宁高速公路”。
“主动接轨,就是要乘上海之船出海,攀上海之梯登高,借上海之力发展。”习近平同志看得透彻。
当时我国加入WTO不久,正值开放发展机遇期,上海地处开放前沿,集聚了各国资本、人才、技术,浙江亟须接轨上海补上吸引外资的这块“短板”。同时,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其全球眼光、战略思维和高标准定位都是浙江迈向现代化发展的学习样板。
2003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就首次提出“主动接轨上海”。在厅局和地方调研中,他一次又一次强调,如果说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大亮点,那么长三角的发展则是中国的最亮点;特别要注重“北接上海、东引台资”……
要改变接轨上海“北重南轻”的局面,首先要从思想上破冰。
2003年3月21日,习近平同志带领60多人组成的党政代表团出发前往长三角主要城市“走亲”,各厅局、各市一把手齐齐出动。
在绿树环抱的上海西郊宾馆翠园厅,习近平同志用16个字表明来意:虚心学习、主动接轨、真诚合作、实现共赢。正是在那次会面中,他首次提出倡议:在现有基础上,建立沪苏浙三省市党政主要领导的定期会晤机制。
考察结束后,在《浙江日报》连续推出的《关注长三角》专版上,十余位“一把手”积极撰文谈感想、谈发展——
“接轨上海战略是新世纪浙江提前实现现代化所必须采取的一大战略举措……杭州已经提出了‘接轨上海、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新的工作要求、新的理念和新的目标。”
“嘉兴作为我省接轨上海的前沿阵地,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抢抓新机遇……”
人心一齐,长三角“这壶水”在浙江越烧越热。
顺势而为,再添一把柴!
长三角智慧交通示范项目杭绍甬高速杭绍段。潮新闻记者 董旭明 拍友 梅青 摄2003年5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的若干意见》。2003年7月,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习近平同志亲自擘画实施“八八战略”,其中第二条明确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浙江的主动接轨也点燃了长三角的热情。2003年12月中旬和下旬,上海市、江苏省党政代表团先后访问考察浙江省。三省市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共同提出共建“3小时都市圈”设想,浙江首条通往省外的高速公路沪杭高速公路拓宽工程加速开工;在沪金融机构开始向江苏、浙江的一些大企业直接大规模发放贷款,提供金融服务;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杭州分所正式创立,为长三角经济实质性一体化提供了创新范例……
2005年12月,在杭州西湖,第一次沪苏浙三省市主要领导座谈会举行,由此长三角地区开始进入省级最高决策层面推动的长期性、全面性合作的新阶段。
“正是有了高层决策层的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速度和层次都不断提升,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作为时任省发改委地区经济处(长三角合作办公室)处长(主任),张善坤是这项工作的具体执行者。
他回忆,那个时期,国家层面对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日渐重视。2008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一个合力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同年12月在浙江宁波召开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正式明确建立“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务实高效”的区域合作机制,安徽受邀加入,长三角三省市变为三省一市;此后,全国首个跨省区重要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出炉……
就这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把火越燃越旺。
一次跨越
——使长三角真正成为区域发展共同体
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南岸施工栈桥和工作码头。中交二航局供图杭州湾南岸,千根桩基正朝海面深处进发。这里是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也是世界上在建长度最长的高速铁路跨海大桥,这条线路,将串起宁波、嘉兴、苏州、南通等城市,大幅拉近长三角主要城市间的时空距离。
项目东侧,曾经的“世界第一”杭州湾跨海大桥,长虹卧波。
上海与宁波,直线距离不到150公里,曾因杭州湾“喇叭口”的阻隔,需从陆上绕行400公里。“早上5点起床,绕道杭州,晚上8点才到上海。”往返两地做生意的慈溪人陈元远,仍记得当年的不易。
跨过海,接轨大上海,宁波人迫切想从海上打开一条通路,从1993年就开始针对大桥建设做论证。
这个北接上海的大工程,习近平同志第一次去宁波调研时就十分关注,提出要千方百计争取早日把大桥建成。
“不夸张地讲,这座桥是几代宁波人的梦想。”方太厨具名誉董事长茅理翔当时是慈溪市人大代表,一连五届都在为建桥呼吁。
2003年1月,习近平同志作的省政府工作报告让茅理翔精神一振。“省里把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以杭州湾地区为先导,接轨上海,融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思路写进了报告。”很快,方太将总部迁到大桥南岸正在开发的慈溪经济开发区。
习近平同志对这个长三角互联互通工程的关注,时任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指挥部总指挥王勇记忆犹新。
2005年,正处于建设高潮的大桥工程因为个别贷款银行“变卦”,一度遭遇资金难题。海上有300多条船、将近1万人在施工,问题再不解决,后续影响难以估量……
困难重重之际,习近平同志亲自过问,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问题。同年4月14日,在全省重点建设暨“五大百亿”工程工作会议上,他还专门表态省委省政府积极支持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希望民营企业各个股东积极配合支持大桥投资建设。
“这之后,大桥建设再也没因为资金原因卡过壳。”王勇说。
2008年5月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试运营通车。新华社记者 王小川 摄2008年5月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全线通车,一虹飞架,两岸焕发新机。因桥而兴的慈溪经济开发区,长成了能级更强的前湾新区,累计吸引40余个“沪”字头项目和平台落户,正进一步强化区域资源的互补整合,建设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
未来,两条跨杭州湾交通大动脉将联动宁波都市圈与上海都市圈、苏锡都市圈,引领新区迈入“双桥时代”。
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现场,习近平主席向全世界讲述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故事,他说:“这一工程不仅促进了当地从交通末梢到交通枢纽的飞跃,更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和扩散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促进了苏浙沪经济圈发展。”
诚然,要实现一体化发展,互联互通是先手棋。
2018年,第一张长三角地铁“通票”在上海、杭州、宁波三地诞生,一年后,温州、合肥、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常州相继加入阵营;
2020年12月28日,浙江姚杨公路—上海金山叶新公路正式开通。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两地通车的首条省际断头路。
“原先县里要打通这样一条路,涉及到两地的协调,得经由嘉兴市交通局汇报到浙江省交通厅、再联系到上海市交通委。”嘉善县交通局规划科副科长陈晓栋说,而今,互联互通体制机制更顺畅,两省一市交通部门定期会商省际对接道路进展及计划,道路规划升级到标准跨区域衔接,浙江嘉善、上海金山和青浦同步编制路网规划,一条公路是两车道还是四车道、什么等级,大家“商量着来”。
2024年4月7日,沪苏湖铁路铺轨进入湖州吴兴段。拍友 闵峰 摄截至目前,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已超1.4万公里,杭州与上海、南京、合肥之间基本实现高频次“1小时交通圈”,通苏嘉甬、如通苏湖、沪苏嘉等一批“轨道上的长三角”项目加快建设。即将建成通车的沪苏湖铁路、杭温铁路,将为沿线城市带去新的发展机遇。
一场迁徙
——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G60科创云廊。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2003年,正泰集团迈出了接轨长三角的重要一步。这一步,与一次办公室长谈息息相关。
“当年我们确实有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有发展国际业务的实际需求,想到更开放更前沿的上海进一步发展。”南存辉回忆,但作为土生土长的浙江企业,提出要向外发展,会获得省里的支持吗?他心里没底。
正在此时,一则省里要求主动接轨上海、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电视新闻触动了他的神经。试一试!
不久后,南存辉拿着实施国际化战略、打造先进电器制造企业方案赶到杭州,走进了习近平同志的办公室。
技术如何创新、市场如何布局、金融怎么配套、项目如何落地……习近平同志耐心听完南存辉的汇报后,说:“正泰很积极,响应速度非常快,是省里最早响应号召并拿出实际举措的企业之一。”随后,正泰正式选址上海松江,正泰电气松江工业园建起来了。
地方政府领导为何支持企业到外地发展?2004年初的全省知名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这样说: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提高外向发展水平,敢于打到省外去,敢于打到国际市场去。
之后不久,浙江省委、省政府制定发布《关于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的若干意见》。敏锐的浙商观海听涛、迅速响应,引进上海项目、赶赴上海投资,一时风起。
在上海发展几年后,南存辉真正体会到了习近平同志的战略意图。“长三角科技资源多、创新能力强,企业得以拥抱更广阔的市场,整合优势资源承接更大的发展红利。”他说。
及至今日,超60万浙商活跃在上海,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中。借“海”出海的正泰,在温州、杭州、嘉兴、上海实现多元化产业布局,业务版图拓展至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泰松江园区依托G60科创走廊建设,开展科创中心、高端制造和智慧能源的探索,还建起科创孵化园区。
置身于中国经济最发达、产业体系最完备、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三省一市产业发展如何形成更强合力?
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给出了清晰的方向:“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沿着这一方向,长三角产业协同、科技协同加快一体化步伐——
一辆新能源汽车,上海提供芯片、软件,江苏提供动力电池,浙江提供车身,4小时车程内,周身零部件全部配齐;
一颗升空的卫星,研发团队来自浙江,太阳能电池、能源系统来自苏州,卫星总装、总测及火箭发射等配套在上海完成。
生机勃勃的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据全国五分之三,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占比近三分之一,新能源汽车占比超四成,但这位“优等生”仍不满足。
跨区域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还能不能更紧密?
2021年,第三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四个产业链联盟成立。而今,三省一市共建产业链联盟已发展至9个,浙江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断链断供风险点三分之二左右可在长三角实现备份。
以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为牵引,沪苏浙皖高起点运行合肥国家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今年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三省一市还将联合设立长三角跨区域创新联合体。
位于嘉兴市南湖区的正泰智慧能源华东科创产业园。嘉兴市南湖区委宣传部供图随着松江工业园的壮大,正泰又在嘉兴落地了一片配套产业园。正泰智慧能源华东科创产业园一期建设2021年底完成,二期建设热火朝天。每天,这里都要接待许多来自上海的意向客户。“上海是高端业务和销售对接的大脑,嘉兴则是我们华东区域制造业的引擎,这就是长三角产业协作的魅力。”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说。
持续深化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将让一体化发展的势能迅速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区域一体化迈向更深层次。
一场改革
——率先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正在建设中的方厅水院项目效果图。长三角管委会供图勇于改革才能享受时代机遇带来的红利。嘉善,正是抓住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一改革机遇,实现了后来居上。
2004年2月5日,习近平同志到嘉善考察,希望嘉善“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努力建设成为我省开放型经济的前沿阵地。”
那一天,时任嘉善县委书记高玲慧深受触动:紧邻上海,就是嘉善最大的优势,这里正是浙江接轨上海的“桥头堡”。
率先接轨的是产业。当时,嘉善的招商人员,隔三岔五去上海招商。但那时的嘉善没什么名气,他们所到之处多受冷遇。
“要把名片上的区号021变成0573,我们才不来。”“嘉善的资源配套,能和上海比吗?”……
许多人至今仍记得,“闭门羹”吃了不少,招来的也大多为产业链下游企业,甚至还有企业看中这里便宜的地价,只建仓储基地。
失落的同时,大家不禁担忧起来:两地间愈发便利的交通,会不会反而加速虹吸效应?
2005年4月,习近平同志再次来到嘉善调研视察。他特别谈到,嘉善不仅要抓住产业接轨这一重点错位发展,更要围绕“上海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能给什么”设计工作和活动载体。
“是啊,只有公共服务、民生等全领域实现同城化,两地才算真正融合。”回想起洽谈项目时上海客户的顾虑,高玲慧明白了。
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一场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的改革,开始了。但融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生态改革就是一例。
整治后的太浦河。嘉善市委宣传部供图行走嘉善,太浦河的故事让人口口相传。这条河,将上海青浦、江苏吴江和嘉善三地紧密串联。
但也正因为此,这里曾“一河三标准,各有各的理”。上世纪90年代起,上游吴江就把太浦河定位为泄洪通道,最多时,在河周边分布了上万家纺织企业。而下游青浦和嘉善,却将其定位为饮用水水源。
“各种水生植物泛滥,三地交界处,还总有人偷倒渣土。”嘉善姚庄镇银水庙村村民潘根龙的家就在太浦河旁,眼看着母亲河一天天变脏,他和村民们很是发愁。
治也治不好,管也管不到位。怎么办?
转机出现在2018年11月5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体化”逐渐从没有约束力的概念和协议,成为切切实实的制度。2019年8月,青吴嘉签署协同治水协议;两个月后,三地建立联合河长制。
潘根龙和几位村民自发成立了联合护水队,现在他们每周都会一起巡河,这些村民有吴江的,也有青浦的。“一家人不干两家事,护水也一样。”潘根龙说。
如今,太浦河水质已从五年前的Ⅳ类提升至Ⅱ类标准。
2019年11月1日,又一个属于嘉善的闪光时刻——嘉善与上海青浦、江苏吴江一起,被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嘉善牢牢抓住这一契机,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速。
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便民服务中心的“跨域通办·云综窗”窗口。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老百姓最关注的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成效尤为显著:嘉善公交卡可用来乘坐上海地铁;与沪浙名校合作共建12所附属学校;嘉善人可在上海各大医院实现刷卡结算,也能在本地医院预约上海专家……
体制机制创新带给嘉善的变化,同样发生在长三角大地上。
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体制机制的突破更为有力——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印发,标志着这一国家战略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当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挂牌,一批批制度创新成果从这里诞生;通过建立区域协调合作机制,长三角区域内的居民,凭借手中的一张社保卡就可以办理长三角人社、公安、民政、医保等多领域政务事项,长三角地区跨省医保关系转移接续也已实现全面覆盖……
“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20年来,改革始终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变的主旨,2023年底那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发展的这番新要求,更是充满了破浪前行的改革意味。
今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会上再次传来对长三角一体化的殷殷期待——
上海市要更好发挥带动作用,江苏、浙江、安徽三省要各扬所长,凝聚强大工作合力,不断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字里行间,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初心如磐,“取得更大突破”厚望如山。
心怀总书记殷殷嘱托,6月5日至6日,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领导会聚浙江温州,共商落实之计,共谋发展新局。“谱写长三角一体化新篇章 勇当中国式现代化先行者”的主题,定将化为新招实举,一步一步往前走,一项一项往前推。
(中国蓝新闻记者 金亮 李琳 黄利伟 朱贤勇 陈旺 潮新闻记者 陈佳莹 祝梅 王雨 嘉善台 嘉兴台 舟山台 温州台 湖州台 慈溪台 海宁台)
终审:孟文林 孙 宇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