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90后”银匠齐天赐:小铁锤敲出“银饭碗”

发布时间:2024-11-01 20:15:56 来源: sp20241101

   中新网 巴彦淖尔11月20日电 题:内蒙古“90后”银匠齐天赐:小铁锤敲出“银饭碗”

   中新网 记者 张林虎

  白银在我国已经有4000多年的应用历史,因其拥有美丽的银白色及优良的延展性,人们曾赋予它货币和装饰双重价值。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当地民众总会在盛大节日或者婚礼中佩戴各种银饰,银冠、银环、银镯等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90后”齐天赐是巴彦淖尔市市级金银铜器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已有10年的“银匠”生涯。走进齐天赐的银饰店内,各式银饰、珠宝、玛瑙琳琅满目,弥漫着厚重的传统元素气息。

  融化、捶打、软化、淬火、再捶打……一张小矮桌,布满道道刻痕;一把小铁锤,敲打出清脆的“叮叮”声。

  “小时候就喜欢研究一些手工技艺,学习过根雕,后来改行学习蒙古族银饰技艺。”齐天赐介绍,他出生时一条腿有畸形,后被鉴定为肢体四级残疾,但他从小心灵手巧,性格也非常乐观,2015年开始跟随当地的金银铜器手工技艺传承人巴特尔陶高学习,次年参加银饰手工艺培训时,认识了同样前来学习的苏晓霞。

  “我们俩一起学习熔银、锻打、焊接、清洗等工艺,同时学习微型蒙古包手工制作、首饰镶嵌等技术。”渐渐地,认真、吃苦、有悟性的齐天赐获得了苏晓霞的芳心,二人喜结连理。

图为齐天赐的小店。 中新网 记者张林虎摄

  苏晓霞的父亲苏格尔是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金银铜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给予了小夫妻俩学习银饰技艺的许多帮助。

  齐天赐告诉记者,手工制作银饰最关键的是银子的温度和捶打的力度。“同样的力度,银子温度低,无法使其更好延展,温度高,银子就容易变形。”

  “同样的温度,力度就尤为重要了。就拿银镯为例,从熔炼到造型,最后抛光,中间要经过七八道工序,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齐天赐说。

  一天天反复敲打中,银条变成了齐天赐想要的形状,又变成一件件造型独特、璀璨夺目的银饰作品。十年来,齐天赐就是沿用古老的手工技艺,用简陋原始的工具,制作着各种精美复杂的银饰,也雕刻着属于他的幸福人生。

图为齐天赐在制作戒指。 中新网 记者张林虎摄

  图案是否精美、线条是否流畅、整体是否和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金银铜器制作技艺工序繁杂,真要上手,并非像外行认为的那般简单。

  “制作过程中,每一步都不容易。工艺讲究细致,注重细节,得严格要求自己,打稳基础。”凭着一股较真的劲头,齐天赐的银饰愈发走俏。

  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经营,齐天赐夫妻俩先后被评为旗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设计的旅游产品、手工艺饰品也获得多项赛事的大奖。

  目前,齐天赐经营着一家工厂、三家实体店。

  “手工打造的银器,代表设计者的思想,即使做同样的造型,它的花纹等仍有细小的差别,更能彰显作品的灵性和独特性。除了传统样式,我还创新了当下年轻人喜欢的新潮图样,把它们融合起来再打样。”苏晓霞说。

  与此同时,夫妻俩还通过线上直播销售的方式,向更多人展示蒙古族传统的制银手艺,介绍各类饰品制作步骤和特点,并收集网友留言反馈,有针对性地调整、改良。

  在发展事业的同时,齐天赐还教授徒弟,在累计教授的40余人中,有十几名残疾人学徒,目前已有多名学徒开店创业。

  “我自己是残疾人,更了解残疾人的不易,就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们。工作过程虽然辛苦,但同样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甚至比健全人做得更好。”除了教授技艺、安置就业,齐天赐还会将一些手工活交给无法出门的重度残疾人来做,让更多残疾人有活干、有钱挣。

  如今,齐天赐夫妇的饰品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慕名而来的人也越来越多。“作为一名匠人,我愿坚守匠心,用双手,用心雕刻一件件作品,守护和传承传统手工技艺。”齐天赐说。(完)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