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18:50:23 来源: sp20241130
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促进经营主体倍增,本是好事。但山西大同阳高县一些基层干部反映,当地在落实“市场主体倍增”计划过程中,存在严重造假现象。媒体记者查询到,一位村支书名下注册了23家经营主体。目前当地已回应称,经初步核查,在工作中确实存在造假情况。
这名注册了23家经营主体的村支书,想必既无奈又无助。这23家经营主体中,只有3家是2022年前实际运营的合作社,其余20家有个体工商户、合作社及公司,涉及鞋店、服装店、水果店、货运队、养殖厂、水产店、鲜花店、建材厂,两家便利店及一家美甲店。这名村支书“从事”行业之多,涉及范围之广,令人咋舌。但一看就知道其中的“猫腻”,为了完成任务,这名村支书只能拼了。
为何如此之拼?报道说得很清楚,县里把经营主体倍增任务派给乡镇,乡镇再派给村支书,“这个月刚办完,下个月任务又来了”“每个月都要通报,完不成挨批评”。压力层层转嫁,任务层层摊派,村支书不得不拉人头,在这种情况下完不成任务只得“赤膊上阵”,甚至弄虚作假。
村支书造假,该不该挨板子?如果只把板子打在村支书身上,显然有失公允,既遮蔽了真相,也忽略了问题所在。究其因,是派任务、算考核、层层摊派等形式主义,让基层工作压力异化,走向极端。
中央对随意层层摊派工作任务一向说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也曾公开通报10起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案例,其中有的案例就暴露出不作为乱作为、过度留痕、层层加码、下达不切实际的任务指标等作风顽疾。
具体到阳高县的经营主体倍增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变味现象。比如,从县到乡镇只是摊派,而不顾是否可行。再比如,为了达到不切实际的目标,甚至采取强压手段,“完不成挨批评”。这些做法都是不合理不合规的,是应该及时纠偏的。换言之,要让如此摊派“摊牌”,不容其继续乱来。
经营主体倍增工作要实事求是,有一说一;要遵守规律,切忌脱离实际。掺水的数据,会带来严重后果,既可能误导决策,也不利于当地发展——当地基层干部就说,“市场主体增长很多,数据上比较好看,但实际上对经济发展一点用也没有,也解决不了农民的实际困难。”
村支书办理20张营业执照,“照”出了什么?照出了层层摊派之弊,照出了形式主义之害,等等。如何解决?不是简单叫停就算完事,应从根子上来解决,切实整改。
(责编:尹深、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