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16:11:43 来源: sp20241118
寒冬腊月,北风凛冽,气温骤降,陇原大地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在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上,一排排整齐有序的活动板房内却暖意融融,板房上空炊烟袅袅升起。
“来,来,这边坐,喝茶。”1月23日,《法治日报》记者与永靖县公安局“抗震前线110”民辅警走进马万忠的“新家”时,他正在喝茶,看见我们后,起身热情招呼着。
“我知道你们是新轮换值守的警察,有你们在,我们很安心。”马万忠张罗着给我们倒茶。
今年75岁的马万忠是大河家村四社村民,因患有疾病,行动不太方便。按照“抗震前线110”工作要求,负责该片区的第二批轮换民警崔生旭、孙树一、王珏专程来到他家里走访,这让马万忠一家很受感动。
2023年12月18日夜晚发生的6.2级地震,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是受灾最为严重的乡镇之一。
地震发生后,甘肃公安机关在大河家镇等131个集中安置点设立“抗震前线110”,实行24小时勤务模式,全面开展“千警进万家”活动。
“抗震前线110”民辅警在安置点常态化进行灾情排查、群众安置、道路保通、治安防控、秩序维护、调解纠纷、心理疏导等工作,把新时代“枫桥经验”践行在震区重建家园第一线。
地震发生时,马万忠家的房屋在剧烈的摇晃中全部坍塌,他和同村村民一起被及时转移到大河村的临时安置点。
在这里,他们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救助,生活所需的各类物资源源不断送到他们手中。
地震已过去一月有余,受灾群众都已妥善安置。虽已数九寒天,但每一间板房里,村民一家人围炉而坐,烹茶煮饭,寒冷的冬日里充满了暖意。
群众集中安置点的每一个“抗震前线110”警务室都显得格外醒目,警旗飘扬,警灯闪烁,民辅警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各个安置点之间,守护群众安宁。
“‘抗震前线110’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的好邻居。看见警灯,咱心里就踏实、暖和。”大河家镇陈家村安置点的村民马大爷深有感触。
日前,永靖县公安局按照“先进驻、后撤出”的原则完成第二批支援警力轮换,为帮助第二批支援警力尽快适应工作环境,依据“抗震前线110”警务室工作职责,讲解政策、传授经验、教会方法,把社情民意、警务装备、账本台账一一交接。
第二批带队负责人、永靖县公安局党委委员孔维荣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责任,细化分工,详细安排“抗震前线110”各项工作流程和任务要求,各片区“抗震前线110”警务室迅速转变角色,投身到治安巡逻、走访入户、隐患排查、服务群众等工作中。
“这是四社的社情巡防日志,记录的都是挨家挨户写出来的任务台账,交给你熟悉熟悉,重点关注一下马万忠的情况。”崔生旭从第一批民警手中接过记录本后认真翻阅着。
“我们刚来这里,主要是走走看看,煤炭生炉子,注意屋里的空气流通,特别是晚上要千万提防一氧化碳中毒。”在马万忠家的板房里,崔生旭不断叮嘱着。
马万忠说,震后第二天,村里发放救灾物资,他和老伴年龄大了,腿脚都不灵便,是民警帮他们搬运物资、搭建帐篷、架火炉,当天就住进了帐篷。
“我一直想请他们来家里坐坐,吃顿饭。”马万忠感激地说,“民警白天黑夜地巡逻站岗,调解邻里矛盾,很辛苦。”
走访中,每个片区民辅警都深入村民家中,拉家常、问冷暖,了解掌握人员状况、家庭情况,倾听群众心声,登记梳理“急难愁盼”问题,鼓励他们坚定信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
这一幕温馨的画面出现在积石山县高李村安置点,临夏市公安局支援民警马孝明利用工作间隙,带领安置点小朋友们玩起了丢手绢游戏。
冬日的暖阳下,一座座板房有序地矗立着。在这春天即将来临的寒冬里,每个人的心中都孕育着向阳而生的力量。
记者手记
一个多月前的地震袭击了积石山,灾难无情,人间有爱。时光荏苒,无数爱心汇聚,共同帮助受灾群众度过严寒的冬日。
在这段日子里,那些身穿藏蓝制服的“抗震前线110”民辅警始终坚守在救援一线,当好灾区群众的“守夜人”。他们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全力以赴确保受灾群众的温暖和安全。无论是救援物资的发放,还是灾后重建的工作,他们都竭尽全力,展现了警民之间的鱼水情深。
正是这份坚韧与关爱,温暖了积石山的每一个角落,点亮了重建的希望之光。
□ 本报记者 赵志锋(法治日报)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