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10:29:31 来源: sp20241124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
“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办好思政课,总书记思之深言之切。
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现实中,有些思政课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应付差事;有些地方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体系不够完善,部分知识重复学习……诸如此类有悖于思政育人的初衷,亟需改进。
善用鲜活资源启迪心智
增强课程内容吸引力,是促进思政课发挥感召作用的前提。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青年学子“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需要思政课补钙壮骨、固本培元。
△ 2023年9月1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带着馆藏珍贵文物《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来到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
2023年9月的一堂思政课,让上海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的学生们记忆犹新。那天,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将馆藏珍贵文物《新青年》带到学校,详细介绍了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此次活动让我感受到革命文物背后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课后,一名学生写下感言。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从“燃灯校长”张桂梅用知识改变山区女孩命运,到时代楷模黄文秀用美好青春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从在荒原上种出全球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创造“绿色奇迹”的三代务林人,到勇攀世界之巅、探源青藏高原地理气候变迁的青藏科考队……一个又一个故事勾连起奋斗与收获的深层联系,传递出清晰的价值导向,也成为思政课最生动的现实素材。
《功勋》《长津湖》《山海情》等越来越多的正能量文艺作品走进课堂,以历史经验、实践成就启示青年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通过一堂堂“大思政课”,更多学子读懂了青春向上的中国,也立志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依托创新之力答疑解惑
青少年的身心和认知是在好奇和探索中不断发展的。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课程,也是释疑解惑的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思政课内容理论性强、实用度低等问题提出改进方向。
△ 2023年7月,英雄航天员、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叶光富参加“齐心奋进新时代 科技放飞梦想——科技馆里的思政课”活动。
突出言传身教。航天员叶光富来到中国科技馆,带领青年学子再现“天宫课堂”,重温“太空‘冰雪’实验”“太空转身”“水油分离”等经典实验,深入剖析天地对比实验差异,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望。
发挥技术优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学第一课》采用AR、CG等数字技术,通过微距镜头展现水稻种子的微观世界,巧用延时摄影呈现再生稻动态生长,让孩子们大开眼界。北京理工大学建设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学生们戴上VR眼镜“重走长征路”,体验“一路艰辛”。
优化课程设置。针对“网困”学生,设计“打挺青年的进取常态”和“手机PUA”的趣味对比,为学生“挺起来”支招;针对学生面临的“就业之困”,结合社会舆论热点、学科前沿成果、青年使命担当等,破除学生“内卷”“躺平”等思想之惑。
如今,思政课堂内容愈发丰富、形式愈发多样,学生们在开阔眼界、增长学识的同时,更加乐意参与、心向往之。
走出校门感知社情民意
当代青年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是平视世界的一代。他们既是今日的学习者,也是明日的建设者。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犹如一声声号令,激发更多师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
在中国人民大学,思政课教师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赴延安、奔嘉兴、下苏州等地实地寻访,为课堂积累大量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鲜活素材,让学子们在行走中感悟建党精神。
△ 2022年7月,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乡村振兴之旅暑期实践队赴湖北省恩施市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开展“生态文明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在华中师范大学,师生们经常背上行囊,奔赴全国各地的村庄深入调查,在广袤的社会田野里接受国情、民情和农情教育,探索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在温州医科大学,医学师生组成的公益团队前往青海玛多、久治等地开展眼健康义诊,在医疗公益实践中接受生命教育。
…………
通过社会实践,莘莘学子对当下的国情社情民情有了更真切的感知,也能更深切体悟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把“爱国、励志、求真、力行”转化为五四精神的时代内核。
不一样的打开方式让思政课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思政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唯有真正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升育人实效,才能让学生们真心喜爱、终身受益。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