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从上海之行,透视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

发布时间:2024-12-18 03:09:51 来源: sp20241218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这次在上海考察,总书记来到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进社区、看住房、问需求,和在此居住的城市一线工作者亲切交流,了解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情况。

“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正是坚持这一现代化方向的有力缩影。

理念深入人心

走进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之家,展板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字样格外醒目。

4年前,也是在上海考察,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这一重要理念。站在“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的杨浦滨江,感慨“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

“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2020年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这一理念,鲜明要求“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人是城市的核心,“人民性”是城市的根本属性。

租金可负担,共享厨房、洗衣房等一应俱全,居民拎包入住……上海市聚焦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多样化住房需求,打造“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保障,托举一线劳动者的“安居梦”。

从理念到行动,化为精细化的城市管理、实实在在的幸福指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江河归海,深入人心。

初心始终不渝

对共产党人来说,“人民性”是前进方向,也是初心所在、立场所系。

2007年,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时,围绕“什么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开展深入调研。

调研中,他跟干部推心置腹:“老百姓最关心的是能不能每年有增收,是不是在社保方面有改善,跟他们息息相关的利益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到中央工作后,总书记有次到上海考察,叮嘱社区工作人员:“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

枝叶关情。念之行之。

开局之年,总书记考察调研的脚步遍及大江南北。

雄安新区看望回迁群众,叮嘱“一定要把回迁人员的安居和乐业衔接好”;关心生物医药产业,要求“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牵挂受灾群众,强调“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一次次,心系安危冷暖,牵挂衣食住行。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这样的话语朴实,但却格外深刻。

蓝图久久为功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这是“人民性”的题中之义。

这些年,就业、教育、医疗、托幼、养老、住房、环境,这些老百姓的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正不断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400多万户;推进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建设……件件桩桩,厚植人民幸福根基,夯实美好生活底座。

“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国两会上,这样的深刻判断,诠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映照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色和底色。

大有大的优势,大也有大的难处。再小的问题乘以14亿都会变得很大。怎么办?如何做?

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这次在上海擘画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蓝图,强调“要循序渐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分类推进各领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

知之愈明,行之愈笃。

策划:杜尚泽

撰文:桂从路

编辑:朱笑熺

校检:朱利

摄影:新华社记者 鞠鹏 王晔

视觉:毕晓洋、李琰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