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05:25:07 来源: sp20241124
2024年10月30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SH:601939;HK:00939)公布了2024年第三季度经营业绩(以下数据均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算,为集团数据,币种为人民币)。建设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锚定高质量发展,坚持系统观念,坚守主责主业,高效统筹规模、结构、效益及风险,整体经营平稳有序。
核心指标均衡协调 经营效益总体稳健
资产负债稳定增长。截至2024年9月30日,资产总额40.9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60万亿元,增长6.78%。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25.7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89万亿元,增长7.92%。金融投资10.3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448.58亿元,增长7.73%。负债总额37.5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43万亿元,增长6.90%。吸收存款28.5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012.53亿元,增长3.26%。盈利实现平稳增长。实现净利润2,571.1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0.65%。利息净收入4,408.17亿元。非利息净收入1,115.3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13%。经营效益核心指标保持市场领先水平。年化平均资产回报率0.87%,年化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1.03%。净利息收益率1.52%。深化全面成本管理,成本收入比25.25%。持续保持较优的资本水平和资本结构。资本充足率19.35%,一级资本充足率15.00%,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4.10%。
全力做好“五篇大文章” 有力服务实体经济
加强科技金融高效供给。深化科技金融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以科技金融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制定“善建科技”股贷债保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支持科技创新主体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融资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2.74万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82万亿元,均实现较快增长。搭建“科技金融智慧生态1.0”,打造一站式服务、即时化响应、便捷化操作的线上服务新生态。深化“投资流”科技金融服务,创新“贷款+外部直投”业务模式,服务范围覆盖超800万户科创企业。
深化绿色金融创新实践。不断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助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绿色贷款余额 4.5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95%。充分发挥集团多牌照优势,不断丰富绿色产品体系。自营债券投资组合实际投向绿色领域资金规模超2,000亿元,ESG评价均值持续优于市场平均水平。发行10亿美元绿色债券以及20亿元离岸人民币蓝色债券。参与承销境内外绿色及可持续发展债券73期,带动发行规模折合人民币1,186.41亿元。
拓宽普惠金融广度和深度。聚焦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科创企业、涉农客户、供应链上下游客户等客群的特点和需求,深化普惠金融服务。普惠金融贷款余额3.2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484.61亿元;普惠金融贷款客户337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9.50万户。丰富涉农信贷产品体系和金融服务场景。涉农贷款余额3.3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678.61亿元。“裕农通”App注册用户1,833万户,较上年末增加467万户。“裕农贷款”余额2,920.6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65.08亿元。
推进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养老金融品牌“健养安”,促进养老金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金融生态协同发展。持续推进社保卡业务拓展;扩大年金制度覆盖范围,建信养老金二支柱资产管理规模破6,000亿元;提升个人养老金账户全渠道“秒级”顺畅开户体验。将养老产业纳入优先支持行业管理,提供差别化支持政策,落实国家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政策,引导信贷资源向养老产业倾斜。创新推出安心系列薪酬递延、员工持股、慈善信托等企业养老新产品,优化线上渠道养老服务专区。
增强数字金融服务质效。增强金融科技自主可控能力,全面完成核心系统分布式转型。深化金融大模型建设,落地87项业务场景应用,初步建成面向全集团的企业级金融大模型应用体系。持续推进手机银行和建行生活“双子星”融合,促进用户规模及质量双提升,“双子星”用户总数5.13亿户。支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余额7,955.7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98%。
前瞻主动研判风险 资产质量保持平稳
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总行部门、境内分行、境外机构和子公司的协调联动,加强“三道防线”协同控险和集团一体化风险防控。扎实推进资产质量主动管控,稳妥有序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持续推进企业级风险管理平台建设,智能风控实现拓维升级。资产质量整体稳定。不良贷款率1.35%,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237.03%。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为银行业稳健经营提供有利条件。建设银行将坚守主责主业,锚定做优做强,持续提升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金融服务能力,从严从实做好中央巡视、经济责任审计、监管发现问题整改,更好统筹总量和结构、规模和效益、短期和长期、局部和全域、发展和安全,努力在增强“三个能力”中展现新作为,在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中展示新面貌,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现新担当,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