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二十五载 见证山海情深(守望)

发布时间:2024-11-30 10:53:32 来源: sp20241130

  林杨琼在上课。   受访者供图

  张秀丽(中)在和学生谈心。   受访者供图

  李克俊(中)在和支教团成员交流。   本报记者 张 文摄

  1999年,厦门大学响应闽宁协作号召,每年向宁夏西海固地区派出一批支教团,25年来从未间断,书写了一个个动人的支教故事。

  日前,本报记者奔赴西海固,听参与者、亲历者讲述山海情深。

  ——编  者  

 

  首届支教团成员张秀丽:

  “为了这份憧憬,我要拼尽全力”

  时隔多年,张秀丽依然忘不了孩子们那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

  1999年8月,作为首届厦门大学赴西海固地区支教团成员,张秀丽奔赴宁夏西吉县三合乡三合中学支教。支教团成员先从厦门飞到兰州,再坐半天的大巴车抵达西吉县,然后坐班车到达乡镇……彼时的西海固,雨水少,风沙大。“这里肯定会摆脱贫困!”张秀丽说,干部群众植树造林的身影、孩子们努力求学的目光,让她印象深刻。

  那时,张秀丽承担高三物理和数学的教学任务。每晚结束晚自习后,教室里依然满是自习的学生。张秀丽劝大家回宿舍休息,学生们说:“老师,让我们再学一会儿吧!”

  张秀丽回忆,自己给学生们描述大学生活,美丽的校园、多样的课程、浩瀚的书海……“讲了很多遍,孩子们都听不腻,眼神中充满对未来的憧憬。我想,为了这份憧憬,我要拼尽全力。”托大学同学寄来教辅书,自己印资料,定期从报刊上复印新资讯,周末进行家访……张秀丽想尽办法提高教学质量。

  支教结束后,张秀丽返回厦大读研,后来又留校担任辅导员。多年来,她一直和学生们以及后来的支教团成员保持着联系。她得知,曾经教过的学生中有不少已成为助推当地发展振兴的生力军。

  2020年,西吉县脱贫摘帽。2021年,通过一次助学活动,张秀丽回到了西海固。曾经黄土飞扬的荒山披上了生机盎然的植被,简陋的土坯房变成了坚固的砖瓦房。在三合中学的宿舍楼,她拧开房间里的水龙头,汩汩清水透着清凉……“这里的人们上进、努力,西海固一定会越来越好!”张秀丽说。

  第二十五届支教团成员唐晓宇:

  “利用多媒体,我们尝试了很多教学创新”

  离开前,第二十五届支教团成员唐晓宇不舍地擦拭着宿舍的桌椅,桌上还整齐地摆放着一摞摞教辅书籍。“这些书,下一届支教团也用得上。”唐晓宇说。

  去年8月,唐晓宇来到海原县关桥乡关桥中学,担任初一年级两个班的英语老师。即将攻读教育心理学硕士的他,在过去一年的支教中提前实践了自己的专业。

  唐晓宇设计了各类有趣的场景,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对话来练习口语。他还鼓励学生在家时用家长的手机读单词发给他听,以便指导纠正。“他像个大哥哥,对我们特别好。”一名学生这样评价唐晓宇。

  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向两边平推,就会露出嵌在墙体里的视频设备。“利用多媒体,我们尝试了很多教学创新。”唐晓宇说,厦大为孩子们录制了多期视频:有的利用厦大的“嘉庚”号科考船和“嘉庚一号”火箭,为孩子们讲解天空和大海的知识;有的在大学实验室里用精巧的仪器为孩子们讲解重力和浮力的概念……

  孩子们几乎都没见过大海,视频里科考船乘风破浪的场景,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课后,大家意犹未尽地围着唐晓宇问这问那。于是,今年4月,唐晓宇联系厦大,为支教团所在的6所学校寄来了VR(虚拟现实)设备。

  VR设备里的影像,由厦大海洋与地球学院教职工在潜水作业时录制。孩子们头戴设备,沉浸体验,兴奋得不得了。看着快乐的孩子们,唐晓宇甜在心头。

  海原县本地教师李克俊:

  “无论哪门课缺老师,他们都能立刻顶上”

  “同学们,别忘了回西海固看看!”送别支教团这天,55岁的李克俊泪洒当场。

  这位教龄30多年的海原县本地教师,与厦大支教团结缘多年:1999年,他在海原县高级中学担任思政课年级组长时,首届支教团中便有两位成员到该校支教。从那以后,他曾在多所学校任教,一直与各届支教团成员共事。如今,已成为海原二中校长的他,每每送别支教团成员,还是依依不舍。“从首届到现在,每届支教团成员都很优秀。”李克俊说。

  “他们很懂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说到支教团的特点,李克俊打开了话匣子,“最难得的是,无论哪门课缺老师,他们都能立刻顶上。别看他们只是大学生,却都能出色地参与到教学和管理工作中。”

  “比如,第二十五届支教团的林艺玲,来到海原二中后,不仅承担了5个班的地理课,还兼任学校的团委副书记,帮助处理很多日常事务。”李克俊说,“去年,学校承办市里的教育情况现场会,她担任现场解说,对相关情况如数家珍,对答如流。”

  “支教团成员都是从厦大的学生里优中选优的,来之前,他们都接受了严格的培训,所以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李克俊说,“真希望西海固的孩子们长大后,也能像他们一样优秀!”

  来自西海固的厦大毕业生马小花:

  “支教团是我的榜样,西海固不会忘记他们”

  备课、家访,即使是休息时间,在银川市一所中学当老师的马小花也非常忙碌。有时,她会和在厦大留校任教的林杨琼通电话,聊聊近期的教学体会。

  马小花和林杨琼相识于2008年。当时,林杨琼作为厦大第九届支教团成员,来到关桥中学,成为初一年级的英语老师,马小花正是她班上的学生。

  “那时候,西海固很多地方还没通路,林老师家访经常要翻山越岭。”马小花说,“我常常给林老师带路,有时搭不到车,我俩要走10多里路。”

  “每到一个学生家里,林老师都会做详细的记录,有的多达十几页。”马小花说,林杨琼的认真负责,深深地影响了她。

  “多亏支教团联系捐赠,关桥中学才建成了水泥地操场,孩子们再也不用在泥地上踢球了。”在马小花看来,支教的老师们能力非常强,他们组建合唱团、建起广播站,还发起硬件设施的捐赠修建,设立奖助学金……

  “老师,我也想去你们的学校读书,可以吗?”分别时,马小花怯生生地问林杨琼。“好好学习,我在厦大等你!”林杨琼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马小花。

  2013年,马小花如愿考入厦大中文系,毕业后,她选择成为一名教师。站在讲台上,她会向学生们讲起支教团的故事和美好的大学生活。“支教团是我的榜样,西海固不会忘记他们。”她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08日 06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