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8 04:16:13 来源: sp20241128
据3月26日《工人日报》报道,近日,“职场人的简历不敢有空窗期”成为热议话题,当一些职场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学习或是探索自身更多可能性后,渴望回到职场,却发现空窗期给他们减了分。“公司规定,由于空窗期大于3个月,招聘无法继续推进。”来自北京的一位劳动者表示,“至今没有公司录取我,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简历上的‘空白’,不少公司都很在意这段空白。”“职场空窗期”已成为不少劳动者求职路上无法忽视的阻碍。
用人单位对“职场空窗期”提出要求,有的是担心求职者脱离职场过久,跟不上用人单位的节奏;有的是怕“职场空窗”太久的求职者,岗位技能会退化;还有单位觉得求职者的“不稳定”会影响工作的连续性。总之,不少单位设定“职场空窗期”期限是为了降低用人风险。
事实上,对待“职场空窗期”,用人单位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求职者是因身体健康、生育休假等原因造成职场空窗,企业拒绝求职者就涉嫌就业歧视。尤其是在以人为本已经为一种共识的当下,即使是因照顾家人、休息休整、考研考公等原因而出现“职场空窗”,也是劳动者的自由和权利。全社会都应提高宽容度,理解体谅劳动者的不易,这才是社会文明的表现。
在多数情况下,“职场空窗期”并不意味着求职者的能力和价值有多大下降。某求职网站2022年发布的一份“职场空窗期”调研报告显示,近八成受访的职场人士经历过空窗期,其中多数职场人是主动选择空窗期,试图将其变成保养期或转换期,而提升工作技能、兼职劳动、旅行出游是职场人度过空窗期最常见的三种方式。近九成的受访者表示,暂时的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会利用这段时间可以深入思考和学习。因此,以“职场空窗期”长短判断求职者是否适合招聘岗位,不应成为主要标准。
用人单位在面对职场空窗过长的求职者时,应了解职场空窗的原因,充分尊重求职者的发展诉求,观察其能否胜任所应聘的工作,等等,而非一棍子打死。
面对“职场空窗期”可能存在的风险,求职者自身也要努力将负面影响降到最小。比如,按下职场暂停键的时间不宜太长,其间,求职者还应积极调整生活、探索自我、提升能力,来确保空窗经历能为后面的职业发展产生实质帮助。拥有良好的空窗经历,空窗期就不是职业发展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工人日报)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