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8:47:50 来源: sp20241122
开源与节流并重,不弃微末、不舍寸功,形成全链条粮食减损的合力
一粒麦子能实现怎样的蝶变?记者走进位于河南淇县的飞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探究竟。只见小麦经过一道道研磨和精深加工工序,生产出面粉、麸皮;尾粉被制成淀粉、谷朊粉产品;部分淀粉进一步转化后,又变成结晶葡萄糖和结晶果糖等高附加值产品。
行至此处,小麦的综合加工利用并没有结束。公司负责人指着加工过程所产生的废水说:“这里面含有部分淀粉,不能浪费。”通过技术创新,溶解在水中的营养物质一部分被提取为功能性糖、食用酒精和酒精消毒液,一部分经处理后可用于开发生物饲料。利用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每年可节电360万度。废水中的活性污泥,还能通过发酵生产有机肥。
立足“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现代化的产业链条将每粒小麦的价值“吃干榨尽”。河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省,也是流通、加工和消费大省。在淇县,采用先进增值利用工艺,减少了粮食加工损耗,有效挖掘副产物综合利用潜力,体现了产粮大县在节粮减损上的担当作为。
一粒米,千滴汗,丰收殊为不易。伴随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增面积、提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从中长期看,粮食供求将处于紧平衡态势。同时,粮食领域的损失浪费现象一直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在一定程度上说,节约就是增产。如何耕好节粮减损的“无形良田”,成为守好大国粮仓的一个现实课题。
开拓粮食减损路径,需瞄准全链条发力。粮食从地头走向餐桌,要经历“产运储加消”等环节。从应对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影响、努力减少在田损失,到降低产后“跑冒滴漏”、遏制餐饮消费环节浪费,铢积寸累,每个环节都大有可为。《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到2035年,若我国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分别减少1至3个百分点,可降低三大主粮损失约1100亿斤。健全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抓实每个环节,持续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才能取得新成效。
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有利于提升减损效果。从粮食产业链条转型升级,到深挖减损潜力,都离不开先进的装备设施和工艺水平。精量播种机、大喂入式收割机等智能农机的应用,有效减少了播种、收割、脱粒、清选等耕种收环节损耗;无线射频、新型传感器、远程监控等信息技术嫁接常规储粮手段,实现了粮仓粮情的实时监测。健全科企合作等研发机制,紧盯市场开展协同创新,促进更多新装备、新技术创制与集成应用,就能为降低各环节损耗注入强劲动能、提供有力保障。
将减损落到实处,还有赖于提高相关主体的能力和积极性。收粮前,淇县通过强化农技服务和机手作业培训,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组织化优势,提升防灾减损关键技术到田率。利民农业机械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手高振涛感慨:“培训后心里更有底了,机器也保持在最佳性能状态。”此外,针对烘干、收储、加工等环节,也应加强投入保障,加快补齐短板,推动相应减损服务提质扩面。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开源与节流并重,不弃微末、不舍寸功,形成全链条粮食减损的合力,14亿多人的饭碗定能越端越牢。
(作者为本报经济社会部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04日 05 版)
(责编:袁勃、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