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生活更深处扎根 向艺术更高处探索

发布时间:2024-12-21 10:52:12 来源: sp20241221

原标题:向生活更深处扎根 向艺术更高处探索

新时代民间文艺如何传承发展?不久前,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新时代民间文艺传承发展研讨会在京举办,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索民间文艺发展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形式、新举措,推动新时代民间文艺高质量传承发展,在新时代、新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进一步发掘民间文艺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

民间文艺深入民间,兴于民间,蕴含着中华文化基因,是中华文化的灿烂瑰宝和鲜明标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民间文艺应该有怎样的认识?

“传承发展民间文艺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和文化血脉。”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认为,必须深刻认识理解民间文艺传承发展的重大意义和文化价值,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进一步增强推进新时代民间文艺传承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进一步发掘民间文艺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使之充分焕发艺术魅力和时代光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种类很多,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谁也绕不过去的载体就是民间文艺。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民俗学等,都能在民间文艺中找到,它的内涵极其丰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宪昭认为,民间文艺都是具体的、分散的,如何从民间文艺中提取丰富的元素,把它们整合起来,通过研究和推广分门别类地建构体系,这可能是今后民间文艺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让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

随着新技术、新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不断演进和更新,民间文艺既面临新的挑战,也获得了新的机遇。比如,网络文化生态中的民间文学创作与传播、人工智能介入后的传统工艺发展、文化社群圈层发展中的民俗艺术热点等,都是民间文艺面对的新发展现象。

“这需要我们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智慧和视野、用‘两个结合’的方法论去认识和实践,在新的时代、新的机遇中实现新的传承和发展。”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指出,对于民间文艺而言,坚持人民性、生活性、创造性是发展的关键,“博物馆不是民间文艺保护与研究的终点,火热的生活、鲜活的创意、最广大的民众群体才是民间文艺发展的沃土。”

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是历史延续下来的生活文化逻辑:工艺设计都是为生活而为,为日用而做。这种内在逻辑就必然使得工艺不断在历史中创新发展,不断在尊重和传承前人记忆和智慧的前提下进行延续。

北京国际设计周副主任、总策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展总策展人曾辉提出这样一个理念——“让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他列举了融合多种非遗的服饰、运用多种传统工艺的艺术装置,希望通过综合创新的方式,展现新时代传统工艺的美学形象。据了解,这种传统工艺跨界不仅为诸多艺术家创作打开了新的窗户,也为人们走进传统工艺打开了一扇门。

一种贴近人民的姿态,一份根植生活的情怀

“民间文艺是一个很宽广的概念,说书也是民间文艺。我不是理论家,但就我的亲身体验,我觉得所谓的‘民间’是一种贴近人民的姿态,是一份根植生活的情怀。”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刘兰芳直言,“从传承的角度谈民间文艺,我就两句话——向生活更深处扎根,向艺术更高处探索。”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持续提高创新能力。”这是中国民协副主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的经验之谈。他16岁进入染坊成为蓝印花布学徒,每天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很快成为染布能手。面对国外的订单,因为不会设计,刚开始,他就去民间收蓝印花布,学着老纹样做出新纹样。后来,他考进陶瓷学校,学习了陶瓷美术,于是开始尝试把陶瓷方面的纹样、青铜方面的纹样等与蓝印花布结合起来。结果不仅让蓝印花布焕发新的光彩,还带来了商机,收获了外商的批量订单。这些年,吴元新频繁往返于染坊与院校之间,到不同的院校进修、学习,再把学习成果运用于新产品的探索,他说:“我们做民间文艺专业的,学习的面足够广,才能反哺我们的专业。传承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修,持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才能把非遗保护好、传承好。”

(本报记者 刘平安)

(责编:杨虞波罗、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