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元:做科研要有爱 化学家要充满想象力

发布时间:2025-01-07 11:44:20 来源: sp20250107

   中新网 上海12月29日电(记者 陈静)做科研最重要的是什么?在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首任院长赵东元看来,答案只有一个字:爱。他说:“好奇心是人的本能,每个人都有。但真正要在科学上有所作为,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爱’。这份爱不是简单的兴趣,而是一种从内心生发的理性思考。这种驱动力强烈到你愿意为它付出所有。”他倡导,“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

在复旦大学相辉堂举行的第五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上,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首任院长赵东元以“‘孔’中看世界——无尽的科学前沿”为题作报告。(复旦大学供图)

  记者29日获悉,在复旦大学相辉堂举行的第五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上赵东元以“‘孔’中看世界——无尽的科学前沿”为题作报告。介孔材料是指孔径在2—50 nm之间的纳米多孔固体,是纳米材料的一个重要分支。过去20多年里,赵东元及其团队深耕介孔材料研究,开发大量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创制一系列全新的介孔材料,相关成果被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家科研机构跟踪采用;赵东元团队为前沿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新范式。此外,他们还将介孔材料广泛应用于催化、储能、生物检测、化妆品、水处理、电子材料等诸多方面。

  自称“造孔之人”的赵东元,从遥远的古希腊哲学谈起,分享化学这一学科从无到有、从有到专的曲折历程,以及他对于科研工作返璞归真的思考。什么是化学?“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赵东元结合甲骨文与杜甫诗句,揭示了“化”字所蕴含的变化之意。在他看来,“造化”正是化学的本质,大自然创造了万物,通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变化,造就了大千世界。赵东元表示:“化学没有数学那么‘精确’,也没有物理那么‘高大上’,很多时候也看不见摸不着。一代代化学研究者,都是在黑暗中慢慢摸索前进。”比如,仅仅为了弄清楚空气的组成,人们就前前后后花了三百多年的时间。

  “化学家要充满想象力,要有做探险家的能力。”赵东元强调。而与此同时,化学也是合成的艺术,是一门艺术的科学,需要被传承和创新。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赵东元直言,目前他正在带领团队致力于将人工智能与传统化学研究相结合。他指出:“现在,我们利用AI可以设计出200多种晶体材料,放在以前,人们要不断试错,花掉10年甚至更长时间。”

  化学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科,其起点最早可溯源至中世纪的炼金术。回顾漫长的化学科学史,赵东元分享了他对于科学精神的深入思考。其中,“独立”是关键词。“科学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一个人或者极少数人对人类共识的挑战。新实验结果催生的新理论往往是突破性的、跳跃式的,不可能从已存共识中演绎出来。”赵东元指出,“常规科学是演绎的,而革命性的科学思维是破坏性的、超逻辑的。”

  创新的科学思维从何而来?赵东元认为,“正确的选题”“好的科学方法”“抛开功利、深邃思维和大胆质疑”“科学合作和科学道德”,缺一不可。如何看待科学研究和应用之间的关系?面对现场听众的提问,赵东元回答,尽管化学是离工业最近的一门基础学科,很多研究成果都能实现转化,但基础研究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和应用价值,而应当专注于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本身。“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是赵东元始终倡导的。“正如化学在炼金术、炼丹术中存在了很长时间,当人们以获取黄金为目的时,它就不是科学。”这位科学家强调,“只有先回答好基础问题,才可能围绕已有的科研成果,实现更为广泛的应用。”

  据悉,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吴信宝为赵东元颁发“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主讲科学家的纪念证书。(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