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11:47:17 来源: sp20241127
崔文佳
去年年末,美国《纽约时报》起诉微软和OpenAI侵犯其版权。半个多月来,这一消息不仅为“吃瓜群众”津津乐道,也引发相关行业人士的关注。这场争端显示出传媒业与AI技术的复杂关系,值得全社会共同思考。
双方在争辩什么?一个核心是OpenAI对于《纽约时报》的内容使用是否合理。在后者看来,AI模型几乎能一字不差地输出自家报道原文,却没有标明出处与链接,无疑会影响其内容流量。特别是在大部分报道耗时耗力,付费用户才能阅读的情况下,微软和OpenAI用这些报道来训练AI模型或是回答用户提问,大大消解了报道的价值。但OpenAI认为,所谓的原文输出是罕见错误,或用户故意诱导的结果。至于利用《纽约时报》的内容训练AI模型,既是常见的操作,也是创新的必须,即便受到版权保护,司法部门也应当站在推动技术发展的高度予以豁免。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究竟结果如何,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以宏观视野来看,《纽约时报》并不是孤军奋战,CNN、路透社等媒体都已明确禁止AI模型扫描自家内容。当然,也有美联社等媒体选择与OpenAI合作。由此可见,对于这一全新的时代课题,媒体也在摸着石头过河。之所以会出现截然不同的选择,根本上在于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导致的著作权纠纷,各方面尚未达成共识。这一案例或将成为一次契机,倒逼司法部门进行新的界定。于人工智能同样火热的中国来说,也不能仅以“吃瓜”心态看热闹,有必要把眼光放远一些,把潜在的种种纠纷问题考虑得更充分一些,根据实际情况变化拓展目前司法对著作权法中基本概念的理解,推动著作权法的与时俱进。
那么,AI模型使用版权素材进行训练,到底是否需要获得授权?国内舆论场中,有观点从“拟人”角度出发,认为既然人人都可通过阅读学习,AI有何不可?其学习后的表达即便与新闻报道类似,也不能认定为抄袭,“就像你不能因为阅读海明威的作品、学习了简短有力的文风,就向他付版权费一样”。平心而论,人类与AI的学习存在量级的悬殊,普通人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终归是有限的,但AI完全打破自然能力的天花板,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海量信息“一口鲸吞”。这种完全工具导向的利用,不交任何“学费”、不需任何授权,恐怕实在说不过去。
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传媒业与AI技术的矛盾还会进一步凸显。求解这一问题的过程,也是重新思考技术伦理、发展规范的过程。期待各方的观点碰撞,能够求取一个公平公正的结果,促进各行业的共赢发展。(北京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