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术转移促共同发展

发布时间:2024-11-27 14:57:37 来源: sp20241127

在非洲东部,埃塞俄比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经济转型,工业化成为推动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作为埃塞俄比亚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中国通过技术转移和产业合作,为这个非洲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展现了中非共同发展的独特合作模式。

技术转移是核心驱动力。埃塞俄比亚的工业化进程始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引导,但技术转移则是其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埃塞俄比亚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的重点国家,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中国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建设工业园区和基础设施项目,不仅带来了资金与设备,更为关键的是还推动了技术的转移与本地化。

以亚的斯亚贝巴周边的东方工业园为例,这个工业园不仅吸引了纺织、服装和机械制造等中国企业的进驻,还通过培训当地工人,实现技术本土化发展。在这里,埃塞俄比亚工人们通过几个月的专业培训,迅速掌握了现代化生产设备的操作与维护,这些技术此前对他们而言是陌生的。

中国企业的技术转移不仅体现在设备引进和操作培训上,更体现在管理技能和生产经验的分享上。通过这种合作模式,中国企业不仅输出了技术,还为埃塞俄比亚培养了一批掌握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的本土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

职业教育是推动技术转移的重要一环,鲁班工坊项目是这一努力的典型代表。作为中国设立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鲁班工坊通过技术设备和实践操作培训,帮助当地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的技术工人。

在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与埃塞职业教育孔子学院携手,共同实施“技术+中文”双向培养模式,填补了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的空白。这些培训课程不仅有理论学习,还紧密结合实际工业需求,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员的动手能力。

随着具备技能的工人越来越多,埃塞俄比亚工业化进程中的“造血”能力正不断增强。未来,鲁班工坊培养的技术工人将不仅服务于中资企业,还能助力埃塞俄比亚整体工业体系发展。

技术转移与能力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埃塞俄比亚从依赖外部技术支持转向自主发展,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通过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埃塞俄比亚正逐步积累本土技术力量,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业竞争力。

展望未来,中非合作的模式正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向更加多元化、能力培养的合作转变。中国企业与埃塞俄比亚的合作正在不断深化,技术转移正从单纯的设备引进升级为人才培养、产业转型等更高层次的互动。然而,非洲的投资环境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如营商环境复杂、基础设施欠缺等问题,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挑战。

尽管如此,教育与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愈发突出。鲁班工坊和其他职业培训项目为非洲培养了一大批具备现代技能的本土技术工人和工程师,成为应对这些不确定性的重要力量。通过这种模式的持续推进,埃塞俄比亚将逐渐掌握更多核心技术,推进自主工业化进程,从而减少对外部技术依赖,并为未来的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未来,中非合作将继续深化,技术转移与人力资本建设将成为共同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作者为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责编:李依环、孙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