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察:具有历史意义的巴勒斯坦内部大和解

发布时间:2024-11-22 02:26:32 来源: sp20241122

应中方邀请,巴勒斯坦14个派别高级别代表于7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和解对话。23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出席和解对话闭幕式并致辞,巴各派签署了《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实现了大和解、大团结。宣言明确巴解组织是所有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各方同意围绕加沙战后治理组建临时民族和解政府,并强烈呼吁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实现巴勒斯坦真正的独立建国。本次会议的成果极其丰硕,在诸多关键且敏感的议题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未来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巴以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和解

巴勒斯坦内部和解为政治解决巴以问题奠定基础。积年累月的内部矛盾以及现实政治牵绊,使巴勒斯坦的内部分裂问题日益成为阻滞巴以问题早日解决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巴勒斯坦内部存在以领导巴解组织的法塔赫为代表的世俗民族主义力量,与以哈马斯为代表的军事宗教主义力量,两派在有关伸张巴勒斯坦民族权力及实现独立建国方面秉持不同的政治策略与斗争路线,双方矛盾一度难以调和。过去多年,在地区阿拉伯国家的斡旋下,双方曾多次达成和解协议,但最终的执行情况并不乐观。更令人担忧的是,以色列愈发将巴勒斯坦的内部分裂作为其拖延政治解决巴以问题的借口,使相关政治进程陷入停滞状态。正因此,巴勒斯坦内部和解可谓是推动巴以问题政治解决难以逾越的重要起点。

本次会议中,哈马斯等奉行武装斗争路线的派别,主动向主张政治谈判的巴解组织立场靠拢,并且明确巴解组织是代表所有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这一共识相当于明确了未来巴勒斯坦在争取独立建国的过程中,将集体奉行以“两国方案”为基础、以政治谈判为手段的斗争路线。此可谓历史性突破。

本次和解还有两大看点值得关注。

其一,这是巴勒斯坦历史上最全面的一次内部和解。来京参与和解的巴勒斯坦政治派别不止法塔赫与哈马斯两家,而是包括了目前巴勒斯坦内部近乎所有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民意支持度的主流军政派别。考虑到当地严重的政治碎片化现状,尽可能广泛地囊括参与方,有助于为会议宣言的后续落实创造更加坚实可靠的条件,否则,任何黑天鹅事件的发生,都可能会对本已脆弱的地区局势带来新的地缘政治扰动。

其二,这是首次由域外大国作为斡旋方促成巴勒斯坦内部各派别达成一致。巴勒斯坦内部和解固然是巴内部事务,但离不开国际社会的支持。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更是阿拉伯人民的好兄弟、好伙伴,在推动巴勒斯坦实现内部和解的问题上,担纲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三步走”方案提供路径指引

本次巴勒斯坦内部和解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加沙冲突仍在长期延宕。加沙人道主义危机每况愈下,战火更进一步外溢到约旦河西岸乃至更广泛的沙姆地区。为走出当前冲突困境,中方倡议以“三步走”方案应对当前的加沙危机。第一步是推动加沙地带尽快实现全面、持久、可持续停火,确保人道援助和救援准入。第二步是秉持“巴人治巴”原则,携手推进加沙战后治理。第三步是推动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并着手落实“两国方案”。

如果说此前联合国大会及安理会通过的诸项决议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明确了目标和要求,那么中方的这“三步走”计划可谓是提供了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指引,每一步都为后续的和平进程打下基础。停火止战涉及加沙民众的生存权等基本人权,是当前最迫切的课题。针对后冲突时期的加沙治理,本次会议提出“巴人治巴”原则,这是对国际上一些所谓要将加沙进行“国际托管”或由以色列代管等声音的坚定反对,加沙必须交由巴勒斯坦各派别共同组成的临时民族共识政府进行管理。在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以“两国方案”的方式和平解决巴以问题则是水到渠成,二者都是以联大和安理会决议为遵循,体现出联合国在推动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上的关键作用。

中国的角色不可或缺

本次巴勒斯坦内部各派别和解,是一年半以来中国第二次成功斡旋中东敏感热点问题。2023年3月,在中国的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在北京达成和解,实现关系正常化,进而带动整个和平和解潮在中东地区广泛延展,给地区带来和平与繁荣的新气象。近年来,中国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并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论是沙伊和解还是本次的巴勒斯坦内部大和解,都是全球安全倡议在推动解决地区热点问题上的成功实践。这不仅印证了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全球性倡议的科学性和可实践性,也反映出地区国家对中国倡议的内源性认同与欢迎。

多年来,中国始终与巴勒斯坦人民站在一起,坚定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事业,这一立场始终如一。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坦言:“中国是一个公正的国家,中国只想看到中东和平、世界和平。”正是这种公正的态度,使中国赢得了巴勒斯坦各派别的共同信任。未来,中国也将与有关各方进一步沟通协调,共同为落实好《北京宣言》作出努力。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编:刘洁妍、杨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