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创新能力 服务科技强国建设(创新谈)

发布时间:2024-12-30 11:33:20 来源: sp202412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定位和布局,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紧扣以下五大着力点,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着力引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与此同时,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拥有丰富的学科资源、充足的资源保障、宽松的科研环境、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开放的学术平台,在自由探索和原始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要围绕国家需要强化目标导向,重点提高基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全力支持科研人员在前沿领域进行中长期探索,通过提供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建立长周期、稳定性的科研项目资助机制,确保他们能够专注于前沿研究,积蓄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着力培养和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培养和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要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优化学科设置和课程体系,调整完善现有学科结构,打造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南京大学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建设“1+X+Y”三层次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包括1门必修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X门人工智能素养课和Y门各学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拓展课,取得了积极成效。要注重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不看年龄、不看资历、不看职务,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和发展平台,支持他们在关键领域崭露头角、施展才华。

  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近年来,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各种非学术负担仍然较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必须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重点解决从“破四唯”到“立新标”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尽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为进一步减轻科研人员的非学术负担,应建立专业高效的行政服务团队,提升科研管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平,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开展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

  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践证明,企业提出科研选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机构围绕选题组织科研攻关,可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前后贯通、优势互补、开放闭环的高效创新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准确把握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高校在创新链中的角色和作用,与企业开展密切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加快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

  着力扩大国际科技合作。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从多方面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要积极参加、承担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聚集全球顶尖科研力量,共同攻克前沿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要建立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国际大科学装置和联合实验室,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要持续与国际顶尖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与全球科技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公共卫生等重大挑战。

  (人民日报 作者为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南京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院长)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