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4 09:39:24 来源: sp20241114
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特殊时期,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越是接近实现阶段,矛盾风险和挑战考验就会越多,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就越重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国家安全教育、防范安全风险,筑牢教育领域安全防线,对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至关重要。
上海市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区域,是政治和意识形态安全稳定的前哨阵地;上海市教育系统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其安全稳定至关重要。近年来,上海市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持续推进国家安全教育覆盖各级学校和各个学段、有机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扎实促进国家安全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头脑,有效提升师生国家安全意识。
抓内容建设,着力构建国家安全教育内容框架
以落实教育部《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为抓手,上海市构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国家安全教育内容框架。
在基础教育阶段,上海市在现行的中小学课程标准中,均已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重大主题教育之中,通过开展专题教育、各学科专业教育教学、开设校本课程、发挥校园文化作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等途径,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展国家安全教育。
聚焦两个方面构建内容框架:一方面,专设国家安全专题教育内容板块。在2014年出台的《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整合实施指导意见》中,将国家安全教育作为五大专题教育内容板块之一,教学内容以学科渗透为主,通过挖掘相关科目的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建设专题微课程资源,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提升育人实效。另一方面,依托校本课程和校园活动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推动各区教育部门和学校用好社会资源,主动与相关社会实践基地强化协同协作、对接课程资源,通过开设特色校本课程、组织专题讲座、开展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展丰富多样的国家安全教育。
4月8日,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举行长宁区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周启动仪式。
在高等教育阶段,出台《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并着力从三个方面强化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一是把握和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教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公共课相关教学内容为主。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在为高校配备相应数量专职教师的同时,鼓励支持学校聘请军事机关、军事院校的现役官兵或具备条件的预备役人员兼职为学校开展国防和国家安全教育。
二是建设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网络课堂。2017年上线“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网络课堂”和“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标准化考试”系统,学生可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终端随时随地登录安全教育网络课堂和安全教育标准化考试平台进行安全知识学习并接受测试。安全教育网络课堂包含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等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安全教育课程,包含160个学习任务点(必修143个、选修17个),把“国家安全”设置为专门章节,由名师授课,内容涵盖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全面认识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和宗旨、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等,全市每年有15万余名大学生在线学习相关安全知识。
三是布局建设高水平国家安全学学科。以复旦大学获批“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为契机,支持复旦大学举办学会研讨会、建设国家安全研究院,推动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为国家安全人才培养和相关学科建设奠定基础。同时,优化国家安全教育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布局,在新一轮新增学位授权审核中,支持并推荐相关高校新增4个国家安全学学位点。
抓教学融入,着力提升国家安全教育实效
上海市教育系统注重改进国家安全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注重依托政治、德育、历史、语文等相关科目开展“盐溶于汤”的教育实践。
一方面,深入开展国家安全“融入式”教育。发挥好学校的育人主阵地作用,将国防与国家安全内容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围绕“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主题,面向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相应章节,给学生讲授“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等关键内容;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向学生讲授国际形势等热点问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国防与国家安全。鼓励教师运用课程思政理念在专业课中开展国防与国家安全教育,形成一批融入国防与国家安全元素的课程。同时,以建设上海首创推出的“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为抓手,开设以国家安全为主题的“中国系列”课程——《大国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和宣传国家安全法作为课程教学主要任务,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国家安全问题,相关课程获评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另一方面,创新国家安全教育方式方法。注重引导全市大中小学利用AR(增强现实)、人工智能、仿真技术等手段,打造线上线下互动体验的国家安全教育课堂。用好“国防科技创新教育体验馆”主题体验馆、航母VR等在沪课程资源,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开展教学。每年组织开展“同上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微影视作品征集展示活动、线上趣味知识竞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上线“上海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在线课程”,引导师生参与线上自主学习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活动。开展国家安全知识在线竞答活动,自2016年起每年举办上海市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组织国家安全、公安、消防、高校保卫等领域权威专家编写并动态更新《大学生国家安全知识题库》,将国家安全作为重要内容,开展知识问答、情景表演、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取得扎实成效。
上海市闵行区平阳小学举办国家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抓实践体验,着力强化国家安全情感认同
上海市积极鼓励各区教育部门、各高校加强属地对接,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一批符合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的综合性教育实践基地和满足不同学段国家安全教育需求的专题性教育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和体验。在此基础上,注重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青少年军训实效。每年会同警备区共同制定和印发高校和高中阶段学生军事训练和军事课教学安排,每年组织全市相应年段的大学生和高中生开展军事技能训练,开设单兵战术、军体格斗、队列训练、战伤救护等课程科目,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军事素养与技能,提升国防素质,增强爱国主义观念。
二是强化沉浸式国防教育。每年会同警备区、国防动员办等部门,面向全市大中小学师生组织开展“爱我国防”演讲比赛、国防教育知识竞赛、“祖国边疆行 走近边防线”沉浸式国防育人活动、国防人防海防专题研修班、高校军事理论教育专题研修班、全国国防教育示范中小学校创建等系列活动,引导全体师生树立居安思危理念,强化爱国主义与家国情怀。
三是强化大学生征兵工作。每年会同征兵部门共同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为部队建设发展输送有生力量。上海市征召的兵员中,在校大学生占绝大多数,占比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同时,会同各高校全面落实退役大学生复学、升学、安置与就业等工作,关爱退役大学生群体,通过征兵欢送仪式、退役士兵返回校园欢迎仪式等形式,在全市高校积极营造爱国主义精神的崇高理念与责任担当。
学生们在“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引领十周年”展览上参观学习。
上海市通过系统推进国家安全教育“三进”工作,引导国家安全教育不断走实走深,有力推动全市大中小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持续增强,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在推进实施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中,总结出四点实践经验体会。
一是必须把国家安全教育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紧密结合。要将国家安全教育有机融入学生的培养实践中,增强学生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构建形成“个人安全、集体安全、国家安全”依次递进、螺旋上升的内容体系,使国家安全意识成为学生身心综合素养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必须在提升国家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持续发力。要遵循大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年龄特征,在不同学段思政课中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着力达到纵向衔接、螺旋上升的教学效果。同时,将国家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各类课程,在各类课程中实现知识与价值的双重传授。
三是要坚持以实践育人理念推动国家安全教育融入日常。要指导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开学典礼、升旗仪式、军训、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主题团日、主题少先队会等活动,充分融入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同时,鼓励因校制宜在宿舍楼栋、党团活动室等场所开展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主题的学生社区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学校积极开展以国家安全教育为主题的讲座论坛、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栏及各类媒体平台,加强国家安全知识传播,开展“国旗下的演讲”、国家安全主题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国防教育基地参访等特色活动,营造国家安全教育的浓厚氛围。
四是必须形成国家安全教育的协同合力。要构建跨部门协同协作机制,支持推动学校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实践大课堂,用好属地各具特色的红色资源,推动强化馆校合作,加强课程资源和活动资源建设,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等国家安全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持续增强青少年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全面提升青少年学生维护国家安全能力。
4月15日,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初级中学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举办“书记上思政课”活动。
筑牢教育强国建设的安全防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未来,上海市将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创新国家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国家安全教育贯穿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让国家安全意识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探索、不断前行,为培养更多具有国家安全意识和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作者:沈炜,系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
转载来源:《平安校园》杂志
(责编:李依环、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