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发布时间:2024-12-18 01:37:19 来源: sp20241218

  作者:郭 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孙雪芬(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应深刻领会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深入把握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一些结构性问题逐步显现,资源能源环境约束日益显著。党的十三大提出从粗放经营为主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可以看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日益清晰。

  从历史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党持续推动经济建设的历史必然。从现实看,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是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必然要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功进入高收入经济体。事实表明,那些取得成功的国家,都是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了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既重视质的有效提升,又重视量的合理增长。中国式现代化既包括对经济发展质的要求,又有对经济发展明确的量的要求,比如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是对我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出了明确要求。

  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外部看,世界经济周期性下行、逆全球化趋势仍在强化,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仍在继续,世界经济格局加速调整,这些都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出口导向的发展格局,以新发展格局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从内部看,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变化上。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自2012年以来开始超过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0%以上;需求结构方面,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上升,2022年占GDP比重超过54%。内外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疏通国内大循环存在的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改变传统基于需求侧的短期思路,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宏观经济治理新的范式。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方向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进一步发挥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应继续“吃改革饭、走开放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这指明了我国新一轮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应破除生产要素配置上存在的城乡分割、区域分割,注重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基本制度的建设,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还要注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必须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公共产品提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开放的方式上,从边境开放向边境内开放拓展。在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之外,应更加重视以制度型开放对标高标准区域经贸协议,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适应数字贸易和服务贸易新形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开展首创性、差别化改革探索,加大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劳动、环境、监管一致性、透明度和反腐败等国内规则和制度改革的力度,深度融入并引领全球经贸规则的制订。在开放的内容上,既要重视进口也要重视出口,既强调走出去也强调引进来,重视金融高水平开放并审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提出“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经济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基础,高质量发展的实现离不开高质量的经济安全的保障。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在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面临一系列风险冲击与挑战。从外部看,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世界经济格局持续调整,地缘政治关系错综复杂,全球范围内的经济金融风险时有显露,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对全球经济金融秩序构成巨大冲击。2022年以来,美联储持续高频加息给新兴市场国家带来较大的货币汇率风险和主权债务风险,这些国际经济及金融风险可能会对我国带来风险外溢效应。从内部看,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包括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以及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等。

  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困难和挑战,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统筹化解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条件、政治基础和物质基础。当前我国正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团结就是力量,信心赛过黄金。我们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团结奋斗,继续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是最有力的奋斗,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够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光明日报)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