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19:11:07 来源: sp20250104
作者:李海青(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要论述指出了文化建设的方向,阐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进程中推进和实现,“第二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自觉担负起特殊的文化使命,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实践需要和历史任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创造符合时代潮流、引领时代发展的文化生命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一个新中国的革命目标指引下,逐渐肩负起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使命。毛泽东确立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性质,即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领域的指导地位,又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制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总方针,强调社会主义文化要有中国特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明确提出党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体现了对民族复兴中文化维度的突出强调。
“第二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从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进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魂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当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握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始终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第二个结合”中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第二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内在地形塑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特质。“第二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有机结合,致力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决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有机统一体。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然协调、整体系统、中正和谐、永续发展的理念高度耦合。两者的结合内在决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文明,是一个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在内的文明复合体。“第二个结合”也决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的大同世界和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两者的结合催生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人类情怀。在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积极回应人类关切,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和万邦”“世界大同”思想的时代延伸和当代诠释,旨在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匡正了“历史终结论”谬误、消弭了“文明冲突论”隔阂,表达了追求人类文明进步的热切渴望,对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中华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第二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思想资源,指明了道路方向。其所带来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必将推动中华文明展现新气象,创造光耀时代、引领世界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光明日报》(2024年01月03日 02版)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