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观察|我国空间科学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

发布时间:2025-01-01 13:48:14 来源: sp20250101

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成功发射,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将开展覆盖生命、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等领域的86项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31日,我国“天关”科学卫星(又名爱因斯坦探针)正式在轨交付,它是国际首颗大视场软X射线聚焦成像天文卫星,在轨测试期间已取得一批领先成果。

喜讯连连的背后,是中国正以稳健的步伐,在广袤无垠的宇宙舞台上,书写着空间科学探索的新篇章。

近年来,我国空间科学迈入发展“快车道”,原创性成果不断涌现。从“悟空”对暗物质粒子的不懈追寻,到“墨子”首次开展空间尺度的量子科学实验;从我国首个空间X射线天文望远镜“慧眼”洞悉宇宙奥秘,到“羲和”“夸父”竞相逐日;从“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背采样返回,到“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新纪元……这些成就不仅深化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推动着我国逐步走向世界空间科学舞台中央。

尤其是中国空间站建成我国首个太空实验室,已成为推动空间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未来10年间,32个研究主题、上千项科学研究将滚动实施,在空间生命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以及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取得更多新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在空间科学领域,国际合作的身影日益增多。此次交付使用的“天关”卫星,就是由中国科学院主导,欧洲空间局、德国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参与研制,并在科学研究方面开展更多国际合作。而计划于2025年发射的“微笑卫星”项目,更是中国和欧空局在卫星全生命周期内开展的全方位合作。

不久前,我国首个国家空间科学规划发布,未来发展蓝图愈发明晰。该规划围绕5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设计了面向2050年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三步走”路线图——力争在2027年使我国空间科学进入国际第一方阵,2035年在重点方向上跻身国际前列,2050年在重要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世界空间科学强国。

当前,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国际月球科研站、火星和木星深空探测等一批空间科学任务正在有序推进,2050年前,还将继续研制大约50颗空间科学卫星。中国人的太空脚步,正以前所未有的坚定与豪迈,迈向星辰大海的更深处。

(责编:赵竹青、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