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6 06:41:54 来源: sp20241206
图为G6京藏高速公路那曲至拉萨段。记者 次仁平措 摄
开栏的话:
今年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就“两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提出弘扬“两路”精神10周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结合当前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联合四川日报、青海日报开展纪念“两路”建成通车70周年联合采访,走访“两路”沿线,讲述好“两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的生动故事,宣传好各族干部群众在新时代弘扬“两路”精神谱写的信念之歌、奋斗之歌。今日起,本报推出“大道向前 天路放歌——纪念‘两路’建成通车70周年联合采访”专栏,敬请关注。
这是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70年前的1954年12月25日,川藏、青藏公路同时通车拉萨,从此,西藏结束了千百年来仅有栈道、溜索、人背、畜驮的运输方式。“两路”将雪域高原与祖国大家庭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是用鲜血和生命铺筑的天路——10多万筑路大军战天斗地,硬是在悬崖峭壁、高原冻土上建成全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3000多位志士英勇捐躯。一代代建设者、养护者用青春和生命保障着高原天路的畅通。
这是助推雪域高原发展进步的幸福大道——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借助交通大动脉,勠力同心、埋头苦干,创造了“短短几十年 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实现了与全国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梦想。
这是熔铸伟大精神的丰碑——在川藏、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两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
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两路”精神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持续奋斗,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新时代新征程,高原之上的幸福大道越走越宽广。
战天斗地,天堑变通途
“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纪要》中,这样形容旧西藏的路。那时,西藏没有一条现代公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主席在解放军进藏前指示:“一面进军,一面修路。”
“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1950年,10多万筑路大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用铁锤、钢钎、铁锹和血肉之躯,攀雪山、卧冰川、搏激流,在极其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极度艰苦的劳动条件下,舍生忘死征服重重天险,让“两路”不断向拉萨延伸。1954年12月25日,西藏人民迎来大喜日子,全长4360公里的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同时通车拉萨。
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为西藏的发展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支持,各类干部人才奔赴高原建功立业,各地支援西藏建设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历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70年来,“两路”一直是西藏的经济命脉,至今承担着进出藏90%以上的货运任务。
自1953年至2023年,国家为西藏公路交通累计投资3250.96亿元,在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西藏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质和量同步飞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麦特大桥跨越易贡藏布,是川藏公路的“咽喉工程”。
曾几何时,川藏公路是中国最险峻的公路,一路往来的司机对“通麦”这个名字绝不陌生。这一段处于“世界第二大泥石流群”,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极易发生,历史上一直有“天险”之称。
2012年,川藏公路通麦段整治改建工程作为西藏自治区“十二五”重点项目正式启动,总投资近15亿元。
2015年12月,通麦特大桥正式通车,大桥为单塔单跨钢桁架悬索桥,桥长256米,宽12米,主塔高59.5米,结构形式在全国罕见。
2016年4月13日,以102隧道、飞石崖隧道、小老虎嘴隧道、帕隆1号隧道、帕隆2号隧道和通麦特大桥、迫龙沟特大桥“五隧两桥”为主的川藏公路通麦段整治改建工程正式通车,标志着318国道川藏公路西藏境内路段黑色化全部完成。
从此,全长14公里的通麦天险成为历史,川藏公路的卡脖子路段畅通无阻,整个通行时间由过去的2个多小时缩短到20分钟。
山谷间云雾仍厚,车辆已穿隧过桥,快速驶过通麦路段,路边通麦村的糖心苹果在直播间卖得正火,唯有路旁隧道外突出的标牌向过往的人们讲述着这里曾经的险峻。
道路在120多万平方公里的雪域高原四处延伸着,激活了“世界屋脊”的人气和经济活力,天堑变通途的同时有力地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高原不远,引八方来客
7月,碧波荡漾的拉萨河蜿蜒穿过青稞苗、油菜花铺就的墨竹工卡县。这里是松赞干布故里,2024墨竹工卡松赞文化旅游周暨油菜花旅游推介会引来各地游客。
“欢迎大家来墨竹工卡县,欣赏墨竹油菜花海、品尝墨竹特色美食、体验墨竹文化,见证墨竹工卡发展成就。”墨竹工卡县发出一份面向全国的“旅游邀请函”。
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自然景观,塑造出墨竹工卡独具魅力的旅游形象,文旅产业成为推动当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这座距离拉萨70余公里、川藏线上的重要县域,跟随时代步伐,旅游产业正欣欣向荣。
身心愉悦的旅游要饱眼福、有口福,有心灵上的陶冶、精神上的享受,这些都需要便利畅通的交通作为支撑。
曾经,西藏是遥远的雪域高原。如今,川藏、青藏、新藏、滇藏四条“国之大道”通往拉萨,青藏铁路巨龙盘绕,“复兴号”驰骋高原,“空中金桥”通往四方,八方宾客纷至沓来,高原美景醉倒游人。
沿路而行,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林芝桃花旅游文化节、西藏首个自然风景类国家5A级景区巴松措、“中国最美小镇”鲁朗……川藏公路串起一个个生态底色厚实、自然景观壮美、文化遗产丰富的地方,旅游产业为西藏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力量。
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紧邻318国道,因桃花节而远近闻名,每年三四月桃花季,络绎不绝的游客从全国各地奔赴至此,只为一睹漫山遍野的桃花盛景。
“十几年前,我来过这里,那时候村里的道路还是土路,环境卫生也不好。如今焕然一新,村庄秀美、村容整洁、村民幸福。”来自四川的游客唐西说。
嘎拉村村委会副主任尼玛多吉说:“要致富,先修路。近年来,随着318国道不断改造提升,特别是拉林高等级公路通车后,我们村由于交通便利,越来越受到游客青睐,桃花经济愈发繁荣。”
尼玛多吉介绍,依托桃花旅游资源和便利交通,嘎拉村从2002年开始举办首届桃花节,至今已经连续举办21届,旅游收入连年增长,仅2023年,嘎拉村桃花节门票收入就达300多万元。
数据显示,2023年西藏接待游客超5500万人次,实现收入650亿元,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均创历史新高。2024年,西藏发挥文旅康养等特色优势,完善G318、G219、G349等线路旅游配套设施,打造了10个以上精品景区(点),改造提升15个特色乡村。
借助交通大动脉,文化旅游正在成为雪域高原各族群众的富民产业。
物畅其流,助好货出山
每年7月至9月,林芝松茸集中上市。菌肉洁白若雪,质地绵密,滑润鲜爽,被誉为“菌中之王”。
整个林芝,适宜松茸生长的有工布江达、米林和波密3个县,当地群众通过采集松茸增收致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地群众直接受益。
为了保鲜,让松茸第一时间端上食客的餐桌,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寄递难等问题,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西藏自治区分公司依靠网点和物流优势,打造集“网络零售+平台批销+农产品返城+公共服务+普惠金融+物流配送”为一体的邮政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为农特产品提供高品质寄递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以前路不好,我家的牛羊肉从村里运到县里要走五六天,时间一长,肉就不新鲜了。”扎西旺堆说。
扎西旺堆的家在日喀则市措布西乡。这是一个高海拔牧区,距离谢通门县城120多公里。以前出行一趟十分不易,乡亲们要翻越座座大山、穿过羊肠小道。
历经3年建设,2019年,一条宽敞平整的公路穿越措布西乡夏木村,不仅方便了村民们出行,也有力推动了当地畜牧业发展。
“公路修到家门口那天,全村人都笑得合不拢嘴。我家买了车,牛羊肉两个小时就能运到县里,一天就能运到拉萨。”扎西旺堆说,得益于农村公路建设,他家的牛羊肉销量大幅增加,收入显著提高。
措布西乡党委书记洛桑格旦说,当地依托便利的交通和物流,着力发展牛羊肉、野生贝母茶与羊毛加工等特色产业,扩大产业规模、打造产业品牌,群众增收的劲头更足了,乡村振兴的愿景在慢慢变为现实。
没有畅通无阻的道路,这些山货、好物只能“藏在深闺人未识”。
截至2023年底,全区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3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均为100%,通畅率分别达到95.55%和82.6%;具备条件的乡镇、行政村全部通客车,乡镇、行政村通客车率分别达到91.43%、71.55%,累计吸纳农牧民就业7.5万余人次,创收21亿元。
“全藏公路四通八达,经济文化繁盛,城乡面貌改观。新西藏前程似锦,各族人民携手向前。”矗立在拉萨河畔的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见证着“两路”通车为西藏人民带来的幸福。(彭琦 马国英 周辉 王香香)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