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14:48:18 来源: sp20241130
人民网北京1月24日电 (记者申佳平)从实验室一步步走向市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道路上,离不开中试。
中试,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制造业中试,核心是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建设现代化中试能力,完善中试服务平台体系,加快中试软硬件产业发展,优化中试发展生态,为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
不足4成规上工业企业开展研究试验活动
数据显示,2022年,17.56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研究与试验活动,规上工业企业试验经费支出1.87万亿元,占全国试验经费支出的73.92%,一批自主创新技术和科研成果加快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中试持续推进,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同时,当前规上工业企业中仅有37.3%开展了研究与试验活动,仍有大量中小企业不够重视中试验证,尚未建设中试能力。已建立的制造业平台也不同程度存在职能定位散、服务水平低、发挥作用弱等问题,难以有效满足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强调,针对性布局一批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
推进中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中试发展取得积极进展,重点产业链中试能力基本全覆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中试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试平台5个以上,中试发展生态进一步优化,一批自主研发的中试软硬件产品投入使用,中试对制造业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
“中试是连接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之间的桥梁。”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当今时代,国际上拥有深厚工业底蕴和先进数字能力的企业,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纷纷运用中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模式,有效缩短研发周期、丰富试验项目、降低试验成本。
该负责人指出,推进中试数字化,不仅能够加快企业试验数据共享、开放、应用步伐,释放数据中蕴藏的巨大价值,还有利于发展数字孪生、虚拟仿真实验等新模式,提升研发效率,实现无实物样机生产。推进中试网络化,有利于提升研发创新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提高中试资源利用效率。推进中试智能化,有利于通过全面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和精准执行,实现自动化、高精度和跨场景的工业缺陷识别,优化工艺过程,提升试验效率,积累技术能力,形成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中试发展的独特优势。
创新发展中试产业、优化中试发展生态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发新产品项目109.39万个,连续十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产品推陈出新迫切需要通过中试验证解决产品可不可产、好不好用等问题。《实施意见》提出了多种平台建设模式,也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探索新的建设方式和运作机制。
《实施意见》提出,支持龙头企业提供应用场景和试验环境,搭建自主产品中试平台,带动产品研发设计和验证试验,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制定中试技术规则和标准,着力解决中试共性问题。建设综合性中试公共服务机构,提供跨行业、跨领域的高水平中试服务,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建设专业化中试公共服务机构,完善特殊应用场景下的试验能力和极端环境试验能力,有效满足行业发展及特殊应用场景需求。强化现有创新和服务平台中试功能,加强技术研发转化,开放试验能力、试验场地和研究成果。为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中试服务网络新机制,还提出支持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中试基础能力扎实的地方,打造辐射范围大、转化能力强、发展机制好的中试中心。
成熟完善的产业生态是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实施意见》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健全完善产业生态的举措。一是突破关键技术产品。二是发展壮大市场主体。三是夯实发展基础能力。
(责编:申佳平、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