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取得了哪些成果?

发布时间:2025-01-01 22:35:07 来源: sp20250101

   中新网 西安9月9日电(记者 阿琳娜 张远)今年是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也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院45周年。“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暨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研究国际会议”8日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举行。

  1974年兵马俑的发现,让尘封2200余年的秦代地下军团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此后的30余年中,陵寝建筑、地宫形制、陵园结构以及性质各异的陪葬坑、陪葬墓,一个个“浮出地面”,铜车马、彩绘跪射俑、石甲胄、百戏俑等重要的“奇器珍怪”相继面世,明晰了秦始皇陵包括外藏、祭祀、墙垣、门阙、道路、工程以及附属遗存在内的主要遗存,反映了“事死如事生”的理念以及对中国古代帝王陵园制度的深远影响,并为秦始皇陵的全面保护和系统展示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为秦兵马俑一号坑。阿琳娜 摄

  近10余年来,对一、二号坑的持续发掘不断更新着对兵马俑军阵的排列规律认知;陵园门址、城垣建筑、寝殿遗址、道路遗存系统的勘探发掘,为认识秦始皇陵丧葬礼仪进程与遗迹建制结构体系、遗存空间布局等重要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

  50年的考古工作,明晰了秦始皇陵以封土为中心、围绕封土形成内外城格局以及分布陪葬坑的总体布局特征,以及模拟秦帝国的都邑格局、政治体制、宫廷生活、社会文化、军事制度等内容规划设计理念;数量颇丰、价值极高的出土遗迹遗物,更是反映了秦统一前后物质文化、科技成就及制度文明。对于实证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中华文明灿烂成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50年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通过跨领域攻关、跨学科研究、多团队协作,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实现了从简单的考古发掘发展到国家级文物保护基地的跨越,人才队伍也从十几名发掘人员发展到今天的数百名专业考古和文保团队,走出了一条大型考古工程多学科、国际化合作的新路子。

  在科技保护方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积极与德国、比利时等国研究机构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合作,先后承担多个文物保护和考古领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973”计划课题,相继建成“微生物实验室”“彩绘文物修复保护实验室”和“金属文物修复室”,逐步确立了以秦俑彩绘保护技术为核心的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彩绘颜料科学分析研究、微生物防治和环境监测控制等优势科研领域。

“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暨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研究国际会议”举行。阿琳娜 摄

  据介绍,50年来,博物馆先后接待外国元首政要230余位。自1976年首次出境在日本展出后,秦陵文物已经在包括中亚在内的4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个城市巡展277个场次、2000万人先后参观展览,外展数量和受众人数在全世界首屈一指。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还积极发挥秦俑文物的影响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先后与德国、比利时、英国等多个境外机构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备忘录,推动了中国文物保护理念的国际推广传播。

  秦陵考古至今已逾半个世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如今已发展成集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交流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在保护、研究、利用兵马俑文化遗产、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暨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研究国际会议”举行。阿琳娜 摄

  从举世震惊的“二十世纪世界考古史伟大发现”,到“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工作原则的提出,秦兵马俑坑遗址在让观众领略“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同时,为中国大型考古遗产的保护展示提供了经验和样板;从“青铜之冠”铜车马历经8年的修复重现,到“考古现场脆弱性文物”的临时固型提取保护,卓越的科技和工艺不仅展现了广大文物工作者攻研有恒的工匠精神,更凸显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精益求精的先进水平。

  从秦兵马俑博物馆的建成开放,到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运营,再到对外展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围绕创新保护展示理念和方法,积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推动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辐射力持续提升,截至目前,累计接待海内外观众超过1.6亿人次,成为全球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及保护研究、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的典范。

  未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将进一步强化秦陵考古研究多学科联合攻关,做好世界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努力向世界讲好秦始皇陵故事、秦兵马俑故事,积极打造文化遗产守护、传承、传播的典范。(完)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