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文化未必不能出彩

发布时间:2024-11-05 20:20:09 来源: sp20241105

  【艺评】“土味”文化未必不能出彩

  扭腰摆胯,看似要崴又迅速回正的脚踝,不断变换动作的手。如果这些描述能让你会心一笑,那么你一定知道“科目三”这个名词除了“机动车驾驶证考试内容一部分”外的另一个含义:一种当下正火的动作丝滑、颇具魔性的舞蹈。

  “科目三”不是个新产物,它存在时间之久以至于已难以追溯其原始出处和名字来源。“发源于广西地区的一种舞蹈形式”是五花八门的说法中为数不多的统一且准确的信息。不过,“考据难”并不妨碍其最近走红,尤其是在某餐饮品牌部分门店就餐店员可提供跳“科目三”服务后,其热度更是持续攀升。

  与此同时,争议也来了。一方面有顾客吐槽“扭来扭去跳舞让人感觉不适”“跳舞的人不尴尬,坐在一旁吃火锅的我很尴尬”;另一方面也有网友表示学跳“科目三”能解压、能锻炼身体,还有街舞世界冠军将改编后的“科目三”搬上了舞台。

  这种情况并非“科目三”独有。可以说,大多数带着些“土味”的文化现象一旦进入大众视野,基本都能获得类似“待遇”。就“科目三”而言,节奏感极强的背景音乐搭配颇具律动性的手脚动作,自然很有感染性乃至“洗脑”性,但要讨论难度、技巧或者底蕴,它肯定无法与传统意义上的舞蹈相媲美。

  不过,专业、严肃、高雅从来就不是文化的全部。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的文艺活动因为在各方面都更贴近普通人,传播速度和普及率远胜于自己的“阳春白雪”兄弟。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形式内容不越底线,能让广泛的人群感受到趣味和快乐的民间文化,就不该被看轻或歧视。

  内容之外,一种文化之所以能流行,往往还因为它承载了人们赋予的诸多属性。正如小学生一度将《孤勇者》唱成通用“暗号”,对一些年轻人来说,“科目三”也俨然成了一种身份确认的途径:无论是了解、会跳这种舞还是干脆直接去饭店看一次“科目三”表演,那么恭喜,你与许多素不相识的人已经属于同一圈层了。也许人们说不清如此圈层有何特性、意义,但这在茫茫互联网中却极具吸引力。由此产生的认同感甚至能跨越距离与语言。当外国网友纷纷跳起“科目三”,谁又不是先惊讶接着就是了然地扬起嘴角呢?

  前不久的杭州亚运会上,为了向赢得比赛的中国羽毛球运动员石宇奇表示祝贺,现场DJ放起了《我姓石》,不仅完美契合氛围,也让这首歌在赛场外火了一把。事实上,这首带有“喊麦”性质的歌曲同样“土味”浓度不低,可因为时间、场合合适,它发挥的效果恐怕少有经典音乐能媲美。这不就正正好说明:摆对了位置,任何文化都能出彩。

  在“科目三”成为舆论焦点的同时,另一条文化新闻同样引人关注:越剧《新龙门客栈》演出场场爆满,市场上一票难求。两条消息同台并不算一种巧合,近年来年轻人迷上传统文化也已不是稀罕事。因此,在文化供给和选择都更加多元化的当下,也就不用担心以“科目三”为代表的“土味”文化会带偏人们的审美方向了。

  况且,在这个许多“网红”现象火得快、凉得更快的时代,谁又会知道一首歌、一支舞能走多远呢?

  当然,以轻松的心态看待“科目三”,并不意味着那些受到打扰的食客的感受不重要。正如网友所说,也许在就餐区域分出“安静区”和“氛围区”,喜欢“科目三”和不喜欢“科目三”的人就都满意了。

  罗筱晓

  (工人日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