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23:08:17 来源: sp20241118
中新网 上海6月18日电 (记者 陈静)时隔82年,“雪村突围战”中大批牺牲者的遗骸在战事发生地河北肃宁县出土,遗骸中不仅有大量青壮年战士,还包括了不少老弱妇孺,其中年龄最小的遗骸只有1岁左右……这些老弱妇孺是谁?这批遗骸中埋藏着什么秘密?
记者18日了解到,如今在复旦大学分子考古实验室里,文少卿团队正在运用科技考古手段“直击”战斗现场的硝烟与烽火,讲述骸骨背后的故事。在过去9年里,文少卿团队利用法医考古技术,开展国家英烈DNA数据库建设,相继为一些无名烈士成功寻亲。
抗日战争期间,“雪村突围战”是冀中八分区组建后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战。在战斗中,政委和司令员双双阵亡,大批八路军指战员壮烈牺牲。
据团队介绍,此次雪村烈士寻亲项目包括体质鉴定、同位素鉴定、DNA鉴定以及面貌复原四个环节。至目前为止,体质鉴定已进行完毕。雪村出土遗骸存在多个个体混合的情况,其中颞骨保存较多且是DNA鉴定的最佳材料,团队选取左侧颞骨进行最小个体数的统计。鉴定结果显示,肃宁雪村出土遗骸的最小个体数为101例。
“通过病理鉴定结合历史记载,可以判定这是一个战争的场景。”之所以存在粉碎性骨折现象,团队负责人文少卿推测,可能是敌人使用了机枪一类武器所致,“机枪的子弹比较猛,会造成瞬时的粉碎性骨折,我们可以从中想象和还原当时的鏖战场景。”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出土遗骸以青壮年男性为主,但性别年龄结构比较复杂,涵盖各个年龄段,简单说,就是存在着不少老弱妇孺,他们和青壮年男性呈现出随机分布的混乱状态。”文少卿说,“日军在冀中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部队为保护群众冲进包围圈,发现情况不妙后,有可能带着妇孺一起突围,最后被敌人围歼在雪村。”
“通过体质鉴定,我们能够看到年轻的战士们带着数名孩童突围时的场景,其中最小的个体才一岁左右。”在体质鉴定中,这是让团队最震撼的场景。“如果最终同位素和DNA证据能证明我们的推论,那么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战士带着一群老弱妇孺突围,村民也愿意跟着战士一起走,这就是‘群众基础好’和军民鱼水情最生动的写照。”文少卿说。
团队表示,所有推测将通过后续的同位素及DNA鉴定结果进行证实。据介绍,除已完成的体质鉴定之外,团队还将对35个保存较好的颅骨进行面貌复原,并对所有个体做同位素和DNA鉴定。其中,通过锶同位素可以推断样本的地理来源,判别个体为本地人或外地人,而碳氮同位素有助于判断他们的生活方式、营养状况等,DNA鉴定则可帮助烈士寻亲、明确身份。(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