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1:12:48 来源: sp20241215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是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的智能的技术。简单来说,就是让机器学习人类的智慧,能够像人一样做出智能化的反应。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被认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得怎么样?
刚刚过去的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无疑是最耀眼的“科技明星”。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持续迭代升级,其自然语言交互与多场景内容的生成能力逼近人类。
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累计发布了200多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其中有20多个大模型产品获批向公众提供服务。其实,公众能够使用的大模型大多是通用型基座大模型,它们的本领不仅仅是写诗作画、解数学题、做PPT,它们更大的本领是赋能工业生产智能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百度首席技术官、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海峰:“我们训练好了一个大模型,相当于它已经有了很强的通识知识。而针对某一个应用场景精调的时候,可能几十条、几百条数据就够了,一旦基础模型构造好了以后,可以迅速低成本推广到各行各业应用。”
大模型之所以能够像人一样聪明,能够逻辑推理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和代码等内容,是因为对它进行了海量的信息知识深度学习训练,这些信息的变量参数规模非常庞大,可以达到数百亿、数万亿级别。
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魏凯:“模型超过一定规模的时候,就有一种智能涌现的能力。没有教过它的东西,它也能够触类旁通。就是堆算力、堆数据,规模上去以后,性能会一直往上提升。”
科大讯飞是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企业之一。2023年5月,科大讯飞发布了基座型通用大模型——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紧接着,他们以工业场景为结合点,以讯飞星火的通用能力为核心技术底座,迅速推出羚羊工业大模型,具备工业文本生成、工业知识问答、工业理解计算、工业代码生成、工业多模态等5大核心能力,能够持续赋能制造业全流程。基于羚羊工业大模型,他们还重点打造了“数字工匠”人工智能应用产品。
羚羊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徐甲甲:““数字工匠”是干什么的呢?在一个工厂里面经常有一位老师傅,我们问他什么他都知道,因为他在这个岗位上积累了很多工业知识和经验。比如以跟中国船级社合作的数字验船师举例,像中国船级社的验船师,这个岗位是知识密集型岗位,培养周期非常长,我们可以把大量的船检知识训练进去,可以通过大模型的方式,给出船检的指引,它就可以辅助验船师更好进行船检工作。”
大模型是驱动产业智能化的新引擎,制造业是人工智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领域。位于江苏省江阴市的全球特钢行业首家“灯塔工厂”,被称为世界最先进的工厂,代表工业领域顶级的智能制造能力。这家企业之所以在去年被评为“灯塔工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中采用了大模型等大量人工智能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智能化水平和生产效率。
中信泰富特钢集团兴澄特钢厚板分厂智能化主管王孝敏:“现场遍布着上千个高精度检测仪器,相当于我们人的五感,可以实时获取产线状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工业机理和AI的智能模型,通过模型的不断自学习,获取最优的指导策略来指导生产。目前,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是提升了29.8%,质量损失成本是下降了46.7%。”
这家“灯塔工厂”每年可以生产690万吨特殊钢材。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高精度感应仪器相结合,他们解决了特钢行业多品种、小批量与规模化生产之间的矛盾,能够实现产品的柔性定制。目前企业定制化订单数量提升了35.3%。
王孝敏:“企业大量运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实时采集现场数据汇聚到云平台,在云平台上部署人工智能模型。利用这些海量数据训练更强大、更准确的模型,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生产任务。”
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和通用技术,人工智能被认为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抢抓机遇,从国家战略层面部署人工智能,政策及时精准发力,取得明显成效。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居世界首位,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工业质检、知识管理、自动驾驶、语音交互……人工智能应用正向纵深演进。在人工智能这一科技新赛道,我国已处在世界第一梯队。
魏凯:“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够取得飞跃,主要是靠海量数据,从数据里去学习,取得智能的能力,这就导致了未来决胜的关键是谁有丰富的数据就能够掌握人工智能。恰恰我们国家有这样的优势,我们有海量的人口,有大量的互联网用户,在消费端就会积累下来广泛的、多样化的数据资源;另外我们有全球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也在生产端积累了大量的高价值数据。”
数据、算力、算法,被认为是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技术底座。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还得益于我国超前布局算力等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全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650万标准机架。有超过30个城市正在建设或提出建设智算中心,算力总规模已经居全球第二。
魏凯:“数据就像人工智能里的原料,算法就相当于加工原料的配方、工艺流程。算法是靠算力来运行的,像现在的大模型要把海量数据喂给大模型,中间就需要很庞大的计算机集群去处理这些巨大的数据。往往可能需要几万台甚至几十万台机器一起来训练这样一个模型。”
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中,虚拟数字人是重要的应用方向。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数字虚拟主播、数字讲解员、数字人智能客服、AI分身纷纷涌现。现在,在大模型技术的快速渗透下,数字人产品也迎来了智能化的飞跃。
腾讯公司北京总部
主持人劳春燕:“今天我要见一位神秘的朋友,据说它不仅跟我长得一样,而且连说话的声音、语气都是一模一样。”
劳春燕:“原来这就是今天我要见的朋友啊,几乎跟我长得一模一样,你是谁?”
机器人:“我是劳春燕的数字分身,我拥有她的外形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大模型大脑,不信的话你可以考考我。”
劳春燕:“我们人类可以去火星上生存吗?”
机器人:“根据已知信息,科学家认为火星可能拥有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因此人类有可能在火星上生存。火星并不太冷,也并不会过于荒芜,所知道的生命形式,比如细菌,可以在那里生存,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人类在火星上生存的实际案例。”
这位与主持人对话的数字人,被称为“数智人”,意思是智能化的数字人。云智能数智人是新一代多模态人机交互系统。在大模型的加持下,通过整合语音交互、自然语言理解、图像识别等AI能力,导入专属知识,就可以为千行百业的用户提供更准确、个性化和有温度的交互服务。
腾讯云副总裁王麒:“去年4月腾讯云推出的数智人生产工厂,只需要一分钟真人口播视频,就可以轻松实现数智人的自助式生产。近期我们再次升级,结合深层次动作,加速数智人在AI助理、人像写真等领域的落地。”
有专家预测,未来协助人类工作的不仅有数字人,还有大量人工智能技术加持的机器人。未来的生产模式可能是“自然人+机器人+数字人”三类平行员工一起分工协作。
国铁南宁局南宁南车辆段的检修车间,正值春运,检修车间一片繁忙。副工长林星一天的工作量是要检测30多辆货车转向架的枕簧,数量达三四千个,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前人工检测30辆车的枕簧,需要3个工人一起忙活一天才能完成。而现在林星胸有成竹,因为他有一个新助手——枕簧智能检测选配机器人。这个新助手采用了多项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精密计算分析枕簧的直径、高度等信息,把不合格的枕簧快速挑选出来。
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全球第一,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392台。随着大模型等多项技术的发展成熟,代表工业机器人升级方向的人形机器人已经成为打造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门领域。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
魏凯:“大模型会加速人形机器人的大脑进化,让它越来越聪明,能够应对很复杂的场景。一旦这些人形机器人能够量产,就会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又打开一个新的天地。如果上一代的生产力飞跃靠的是能源,靠的是信息,那么下一代生产力的飞跃靠的是智能,抓住这一波通用人工智能曙光出现的机遇,就代表着我们能够抓住未来。”
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人工智能。当你在互联网上搜索信息的时候,当你出门用地图导航的时候,当你进小区刷脸开门禁的时候,都用到了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就像蒸汽机、电和网络技术的发明一样,已经成为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量,最终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未来已来,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导权,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央视网)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