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武昌区:擦亮“古城”品牌 注入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11-24 08:58:00 来源: sp20241124

   中新网 武汉3月12日电 (卢琪 吴迪 刘方舟 刁少红)“以武而昌,因文而盛”,在1800年建城史之际,武汉市武昌区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跨越1800亿元,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近日从武昌区获悉,该区将综合历史文化名城、地理区位及科教优势,进一步擦亮“武昌古城”品牌,开拓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武昌新风貌。 陶进 摄

  擦亮特色品牌 古城迈向新生

  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于223年依武汉蛇山筑夏口城,同时兴建黄鹤楼,寓意“以武而昌”,由此开启武昌1800年历史沉淀和文化积累的序幕。从三国时期的“军事堡垒”,到唐宋时期的“东南巨镇”、明清时期的“湖广会城”,武昌历来为省、州、府、县的治所,区域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战略要地。

  武昌古城雄踞长江南岸,至今集中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城轮廓和历史建筑,独拥“名山、名湖、名桥、名楼”等稀缺资源,古树名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颇多。

  多年来,武昌区高度重视古城保护工作,在保持历史原真性的基础上,从功能完善、业态导入、社会治理等多方面提升古城活力,确保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黄鹤楼与绿地中心交相辉映。 武昌区委宣传部供图

  2023年,在古城建城1800年的节点,武昌区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然山水风光,推进武昌古城核心景区、武昌滨江文化景观带、楚河汉街文化旅游带建设,梳理提炼“武昌十景”,提升文旅产业竞争力。2023年12月,武昌区作为武汉市唯一代表,入选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名单。

  同时,武昌区举办古城半程马拉松、古城音乐会、古城保护发展论坛、辛亥首义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在保护与传承中,武昌古城焕发活力,文旅热度节节攀升。2023年武昌区全年旅游人数450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近470亿元,规模均保持武汉市第一,荣获文化产业竞争力百强区全国第六。

  转化科教优势 打造新质生产力

  武昌区坐拥武汉大学等25所高校院所,驻区“两院”院士达28位、占湖北省近40%。当前,武昌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打造新质生产力成效初显。

  过去一年,武昌区滨江数创走廊超100万方的产业空间,集聚了130余家数字经济核心企业;中科·武大智谷、小洪山科学城、珞珈山创新港加快推进规划与建设;湖北北斗卫星技术应用协会揭牌成立;超200家涉碳机构、企业落户武昌;“中碳登”高速运转,全国碳交易量累计成交4.3亿吨,碳清算额超480亿元;“武碳通”气候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首批吸纳湖北全省107个企业项目入库……

武昌区滨江数创走廊。夏武川 摄

  据武昌区“十四五”规划,武昌将大力推动创新赋能发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院士经济,加快建设智慧城区,推动信息科技、智慧数据、生物健康、新能源环保等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

  今年,武昌区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具体部署,路径愈加清晰,提出聚焦创新突破,着力建设数字经济高地;狠抓绿色转型,着力拓展双碳产业优势。一方面,该区将以软件服务、北斗应用为重点,以楼宇园区为载体,打造软件服务特色集聚区、北斗应用产业先行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营造数字产业集聚发展生态。另一方面,该区将以碳金融为突破,做强全国碳市场中心核心承载区,争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示范区;培育碳产业,打造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聚区、国际健康油谷、中国(大东门)种子交易中心等;促进碳创新,力争全年气候融资企业和项目入库200个以上。

  协调区域发展 产业“多点开花”

  2023年,武昌区主要经济指标总量持续保持武汉市中心城区第一。“楚天首区”得益于武昌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以总部经济为引领、楼宇经济为依托,聚焦发展金融服务、工程设计、商业商务、文化旅游等四大主导产业,并积极开拓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新赛道。

  据武昌区“十四五”规划,该区将打造“一岸T轴一谷”区域发展布局。“一岸”即武汉市“两江四岸”武昌沿江区域,核心为滨江商务区和武昌古城;“T轴”即武珞路文旅商贸带“横轴”和中南路中北路华中金融城“纵轴”;“一谷”即中科·武大智谷。

楚河汉街。 董俊 摄

  如今,武昌规划建设金融之城、设计之都、商贸中心、文旅胜地的愿景正逐步变成现实。2023年,武昌引进17家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规模超2.2万亿元,私募基金规模达600亿元,均居湖北省县(市、区)第一;全区规上工程设计企业营收超过470亿元;华中首家京东MALL超级体验店开业,武汉SKP、武昌万象城等大型商业综合体竣备冲刺;昙华林、楚河汉街、户部巷等一批街区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省级繁荣夜间经济集聚示范区。

  同时,武昌区发布“黄鹤楼星空”计划,把最好的空间留给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规划布局“一谷一廊多带”(即中科·武大智谷、滨江数创走廊、环高校院所创新经济带)数创空间。其中,中科·武大智谷作为北斗应用产业发展的核心承载空间,已初步形成了5G+北斗、应急+北斗、电力+北斗、人工智能+北斗、遥感+北斗等数字化行业应用。滨江数创走廊作为武昌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承载区,超100万方的产业空间正源源不断吸引数创企业落地开花。(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