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16:45:53 来源: sp20241118
中新网 许昌10月17日电 题:“钧都”禹州红薯的“七十二变”
作者 杨大勇
当下,正是红薯收获的季节,在“钧瓷之都”河南禹州盛田农业百年粉坊里,工人们正在用红薯加工粉制品。
禹州是中国“五大名瓷”之一的钧瓷产地,也是明清时期全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钧瓷文化、中药文化源远流长,素有“钧都”“药都”之称。
图为有红薯加工成的粉制品。 杨大勇 摄禹州红薯种植有着300多年的历史,红薯加工也有100多年历史,禹州纯红薯粉条全国闻名,是禹州传统的名特产品。近日, 中新网 记者随团参加“记者一线看攻坚·同心共护豫食安”主题宣传线下集中采访活动,走进田间地头、加工车间,探访这里的红薯如何实现“七十二变”。
在禹州“中国禹粉文化博物馆”内,陈列的各式各样的粉条、粉面、粉皮加工设备,古老而又令人称奇。
“孙悟空能七十二变,红薯经过各种工序也实现‘七十二变’,变成各种各样的产品,最后到百姓的餐桌。”河南省盛田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禹州粉条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古海潮介绍,禹州粉条制作技艺是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正如古海潮所言,从红薯到粉条,从红薯到粉皮,从红薯到粉面,都要经过选、洗、剁、磨以及漏粉、煮粉、挂杆、冷却等十余项工序,才能成为人们的盘中餐。
禹州市食安办主任顾占勋介绍,禹州粉条色泽黄亮,身干条细,均匀片薄,韧性好,拉力足,食之柔软爽口,深受人们喜爱。纯红薯粉条采用优质鲜红薯淀粉,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不含任何人工色素,属绿色天然食品,营养丰富,久煮不化,宜烹饪、耐保存,素有“人造鱼翅”之美称。
如今,在河南禹州,小小红薯通过“七十二变”,不仅变成当地特色产业,还走出国门,变鼓了当地许多百姓的腰包。
图为工人在加工红薯粉产品。杨大勇 摄“红薯鲜粉条产品已出口到英、美等国家,实现了禹州农产品走出国门零的突破。同时,还与海底捞、锅圈食汇、胖东来等大型连锁企业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古海潮坦言,该企业带动周边十多个村的村民发展红薯种植,已达3万余亩,直接带动农户560户,间接带动2800户,户均年增收两万元以上。
该企业还打造百年粉坊产业观光工厂,把禹州红薯粉条作为传承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还通过成立禹州市红薯制品生产行业协会、发展产业集群,引导产业发展。
盛田公司只是当地红薯粉条、粉面、粉皮加工企业的代表之一。近年来,禹州市把以红薯为原料的“三粉”加工作为特色农业之一,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使之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据悉,禹州市“三粉”年产量20.6万吨,产值达28.8亿元。顾占勋介绍,目前,该市已经上线的追溯体系平台管理系统,将“三粉”生产企业全部纳入,做到产品全程追溯,确保粉丝粉条产品质量安全。(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