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08:43:18 来源: sp20241125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连日来,各地高校师生持续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践行改革新要求,聚力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近日,人民网推出《践行改革新使命 谱写建设教育强国新篇章》系列专访报道,围绕高等教育如何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邀请大学书记、校长畅谈学习体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性部署,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与创新内在逻辑的深刻把握,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日前,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项昌乐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立足当前,如何看待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发展的战略意义?高校应抓住哪些关键要素?结合大连理工大学近年来的实践探索,项昌乐进行了系统分享。
通过一体改革,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倍增效应
记者: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如何看待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发展的战略意义?
项昌乐:从整体的战略意义上来看,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部署,并统一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洞察,充分体现了以抓改革促创新推发展的新理念和方法论,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也彰显了党中央以更大力度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决心和气魄。
推进一体改革,是发挥制度优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程中,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规律性认识,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和力量所在。三大战略紧密联系、互为支撑,需要通过一体改革,使教育、科技、人才三个领域的改革目标一致、举措协同、成效倍增,达到同频共振。
推进一体改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改革是关键一招。只有通过一体改革,才能消除制约教育、科技、人才互为支撑的体制机制障碍,彰显新质生产力要素,打破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高校创新重要作用,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支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推进一体改革,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顶尖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只有通过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打破“各自为战”,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强化引领性、支撑力和贡献度,才能实现力量整合集成,激发多单元、多主体、多要素的创新创造活力,从而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深入推进集成关键要素的学校综合改革
记者:对于高校而言,当前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要抓住哪些关键要素?大连理工大学有哪些相关探索举措?
项昌乐:推进一体改革,也是昂起高教龙头,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深度融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国家进程,在系统重塑中实现自我蝶变;另一方面要深入推进集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关键要素的学校综合改革,在一流大学建设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深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我们把握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瞄准国家战略人才力量需求,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打造人才培养新范式,明确“学术大师、工程帅才、行业精英、治国栋梁”四类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全面发展、分类卓越、多元成才”育人理念,全新制定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实施“八项计划”,重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学域培养、书院育人新模式,获批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与头部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布局“AI赋能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全国首创数字书院,开创数字教育先河;作为全国最早开展创新教育的高校之一,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新标杆。
深入推进学校科研体制改革。我们坚持“双轮驱动”前提下,加强凝练科研方向和内涵,同时在体制机制上提高组织化集成度。一方面锻造传统领域新优势,面向大信息、大装备、大材料、大能源、大健康、大海洋、大生态等战略方向,紧盯国家战略和卡脖子技术攻关需求,有组织加强力量组合集成, 通过交叉融合凝成“合力”、数智赋能升级“潜力”、全链条创新 倍增“能力”,形成不可替代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另一方面塑造基础前沿新优势,紧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找准“特色点”、聚焦“发力点”、抢占“制高点”,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大幅提升有组织交叉融合形成科研特区、创新团队能力,打造交叉研究院、交叉研究中心等科研新特区,以超常规举措,推动科研创能力的非线性跃迁。
深入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我们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学科战略布局和人才战略布点相结合,夯实二级学院人才平台与建设校级交叉研究人才特区相结合,“育”“引”“用”“留”一体推进。以点带面,发挥战略牵动效应,持续超常规引进海内外战略科学家、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开辟新赛道;按局布点,坚持标准不断增强人才战略的能动性,在优势领域和重点领域建好人才库,把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作为战略任务,加快壮大战略人才力量。积极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发展生态体系,构建人才分类卓越的体制机制,持续改进人才评价机制。
面向国家战略、现代产业体系所需,深化学科专业结构性改革
记者: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体系与国家及区域的产业体系高度关联。面向科技发展、国家战略、现代产业体系所需,如何更好推进大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改革?
项昌乐: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体系与国家及区域的产业体系高度关联、交融同构、供需互济,科教布局同生产力布局协同推进。高校通过培养输出创新人才、研发产出科技成果、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服务等,与企业形成供需关系,是血脉相连的利益共同体、创新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校企高质量的有效供需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基础,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要深化学科专业的结构性改革。一方面根据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的契合度、同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作为学科专业机构调整的重要依据,形成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另一方面根据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越来越需要跨学科协同的趋势,将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形成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最近一段时期,学校加快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研究院建设,积极推进智能材料及应用、 智能感知与决策、水下智能无人系统等领域优势力量的集成,力争在 3 年左右形成重大突破。强化基础前沿领域布局,加快谋划数、理、化、生发展突破口和未来制高点,力争在 5 年左右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要面向现代产业体系所需,改造传统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培育交叉学科,对位联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提高人才、成果的供给质量。要围绕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等产业的“痛点”“卡点”“堵点”,以问题为导向,统筹集成人才培养、科研攻关、队伍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力量和优势,与企业同题共答、双向奔赴。
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将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辽宁振兴新突破与学校一流大学建设深度融合,制定了深度融入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进程,服务辽宁振兴新突破行动方案。立足学校优势方向和改革基础,对接万亿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推动先行先试,明确了改革目标、“两精一微”主攻方向、改革举措及时间表、路线图。同时,我们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通过有组织制度创新、促进高价值创新,突破项目制、合同制等传统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企、校地融入式新型产权关系,形成一种基于“利益共同体”的发展共同体、创新共同体新模式。
以融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激发创新活力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面向未来, 大连理工大学如何深度融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激发创新动力和活力?
项昌乐:大连理工大学将坚持系统观念,深刻认识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系统关系、发展逻辑,把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系统、大逻辑,内化为统筹推进学校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的子系统、小逻辑,并转化为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加速跑”有力行动,充分激发创新的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使学校成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先行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聚变炉”,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支撑点”。
一是从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学校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新理念,坚持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全面、完整、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质,特别是贯穿其中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以自我革命推进发展优势重塑,加强前沿基础,强化战略必争,推动转型升级,把优势的力量、优质的资源,更多投向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进一步强化布局塑造新优势,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紧扣新型工业化和东北振兴产业脉搏,系统加强新兴领域、未来领域前瞻布局。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激发基层动力相结合,战略布局与战术布点协同推进,有组织攻关与自由探索“双轮驱动”。进一步深化改革激发新动力,加快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打造创新特区。强化“交叉融合”,推进“数智赋能”, 塑造学校整体优势,进一步释放育人、科研、人才“三位一体”的创新潜能。
二是以融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激发创新活力。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强化与党和国家改革顶层设计、顶层战略规划的对接能力,坚决破除思想观念束缚、体制机制藩篱和发展路径依赖,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优势。依据人才培养主阵地、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战略定位,打造战略性研究型大学,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地融生、国际融通,促进教学科研融合互促、学科交叉融合出新、重大平台融合升级、人才团队融合赋能,在有组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组织科研创新、有组织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时代东北振兴中加快一流大学建设进程。
三是以深化学校综合改革激发内生动力。一方面,进一步激发人才主体创新活力,坚持人才第一资源和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以高水平教师队伍为核心要素,以增强优秀人才竞争力、吸引力为主要目标,重点创新人才引育体制机制,强化全员岗位目标责任,深化薪酬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近悦远来的育引机制、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进一步激发院系基层的办学主体活力,坚持以卓越办学能力目标为牵引,构建形成学校宏观目标管理、二级学院自主运行,权责匹配、放管相济的一流大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强化学院二级实体、学科主体、发展主责的职能,使院系真正“激活学术心脏地带”。
(责编:郝孟佳、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