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6 06:51:32 来源: sp20241216
中新网 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 韩辉)“如今,华裔秘鲁人已成为秘鲁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华人社区在秘鲁的地位稳固,对中秘关系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秘鲁中华通惠总局理事兼《秘华商报》社长邓振棠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近日,由秘华协会举办的首批华人抵达秘鲁175周年纪念活动在利马卡亚俄港口举行,秘鲁政府代表、秘鲁中华通惠总局以及秘中文化协会等多个华人社团受邀出席。
据史料记载,1849年首批“契约华工”75人乘坐丹麦商船“费德里科·吉耶尔莫号”,经过120天的艰难航行,于10月15日抵达秘鲁卡亚俄港,开启华人在南美洲“山鹰之国”艰苦创业的历程。
据邓振棠介绍,首批“契约华工”大部分来自广东,他们被雇用到甘蔗种植园、棉花园和鸟粪岛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除了农业,华人劳工还参与铁路建设和采矿业,尤其是在安第斯山中央铁路的修建中,他们从事了极为艰难和危险的工作。
“1874年,清政府和秘鲁签署条约,终止‘契约华工’输入,这为华人在秘鲁的地位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邓振棠说,随着契约劳工制度的结束,20世纪初,新一批自由移民到达秘鲁,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创办了商店和餐馆,特别是在利马的唐人街,奠定了华人社区的文化和商业基础。
经过数代人不懈努力,华人不仅在经济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还通过饮食、文化和商业活动深刻影响秘鲁社会,华人移民为多元化的秘鲁社会增添新的色彩。“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中秘混合饮食文化的代表‘CHIFA’餐饮(秘鲁中餐),已成为秘鲁美食文化的一部分。”邓振棠举例说。
邓振棠告诉记者,在华人移民抵达秘鲁早期,许多契约劳工面临着恶劣的工作环境和不公正待遇,秘鲁中华通惠总局作为最大的侨团,通过为劳工提供法律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劳动纠纷,维护合法权益。“直到今天,华侨华人遇到问题,秘鲁中华通惠总局也会不遗余力帮助大家排忧解难,争取合法权益和社会尊重。”
秘鲁中华惠通总局醒狮团表演纪念首批华人抵达秘鲁175周年。(受访者供图)“华人抵达秘鲁175周年,对旅秘的华侨华人来说非常值得纪念。”在秘鲁《公言报》总编辑孟可心看来,华人从起初的底层苦力,到逐步赢得当地社会的尊重,凭借着吃苦耐劳、与人为善的优良品格以及聪明才智,逐渐积累财富,在秘鲁创出了一片新天地。
从发明“曲灌法”使水稻大幅增产,获得秘鲁政府勋章的老华侨戴宗汉,到无私奉献,捐赠物业给多个华人社团的侨商刘金良,再到推动秘中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的使者何莲香……孟可心如数家珍。他说,秘鲁侨界各行各业有许许多多爱国爱乡的华侨,他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孟可心认为,175年来,华侨华人经过艰苦奋斗,在秘鲁政界、商业、文化和科技等多个领域取得不俗成绩,助推秘鲁社会各界对发展与中国关系的热情。例如,秘鲁国会将每年2月1日定为秘中友谊日;当地人喜欢用西班牙语“老乡”称呼中国朋友等。
华人社区通过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华人社区的凝聚力,还吸引了大量秘鲁民众的参与和关注,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文化交流。”孟可心说。
矗立在卡亚俄港口的华人抵达秘鲁纪念碑。(受访者供图)在邓振棠看来,秘鲁的华人社区建立了广泛的商贸网络,为中国和秘鲁之间的贸易合作搭建了桥梁。华人企业通过进口中国商品、出口秘鲁特产,推动了双边贸易的增长。特别是在秘鲁的餐饮业和零售批发业,华商贡献尤为突出。
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峰会将于11月在秘鲁举行,邓振棠对此充满期待。他表示,相信随着中秘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标志性项目钱凯港的投入使用,未来两国在矿产、能源、农业等领域的合作有望继续深化。(完)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