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四年我国财政政策紧扣“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5-01-01 23:07:01 来源: sp20250101

  推进财政管理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

  二○二四年我国财政政策紧扣“提质增效”

  □ 本报记者 马超 刘欣

  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查关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预算报告)。

  根据预算报告,202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主要是用好财政政策空间,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组合使用赤字、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税费优惠、财政补助等多种政策工具,保持适当支出规模,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202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主要是推进财政管理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把同样的钱花出更大的成效,加强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协调联动,着力提升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效果。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要实现预期目标,离不开多种政策工具有机组合、发挥整体规模效应。

  “企业成长并非一蹴而就,税费优惠政策一路为企业创新发展加油鼓劲,增强我们坚定走制造强国道路的信心。”全国政协委员,九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林孝发说,企业的成长发展离不开税收政策的扶持和政策红利的落实。今年的预算报告提出,“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科技成果转化税收减免等政策”,“强化对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的资金支持,落实技术改造相关投资税收优惠政策”等,这些举措有助于进一步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减免的税款将转化成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器。

  预算报告要求,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商标品牌协会会长樊芸说,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上现在有些方面还没有完全统一,以长三角市场为例,他们在调研中发现,目前还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未共享未匹配等问题。她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带动产业、企业区域性的产业升级。

  樊芸说,要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有更多惠及企业的政策,特别是对一些市场竞争激烈的民营中小企业,要有更多产业政策赋能企业,增加企业发展机会,进而也能提高财政收入。

  落实过紧日子要求

  财政赤字率是反映财政政策力度和财政风险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预算报告,今年赤字率按3%安排,全国财政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不计入赤字,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2024年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部署安排,都需要“真金白银”来做支撑,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继续恢复增长,加上调入资金等,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8.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1万亿元。

  此外,预算报告要求,进一步完善过紧日子制度机制,各地区各部门要专门制定相关办法。将过紧日子的要求贯穿预算管理全过程,在合理保障部门履职支出的基础上,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强化“三公”经费管理,继续压缩论坛、展会等活动,从紧安排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腾出更多财政资源用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樊芸举例说,在财政支出上面,重大项目要做好预算,加强全过程监控,在实施过程中有监督,后期要防止成本失控,避免重大项目投资“惯性增长”。

  预算报告还提出,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节约政府采购成本。严格新增资产配置,积极盘活存量资产,推进资产共享共用,防止资产闲置浪费。跟踪评估过紧日子情况,坚决查处损失浪费财政资金行为。

  提升预算管理效能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是建立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记者注意到,今年预算报告提出,提升预算管理效能。贯彻落实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强化预算指标管理,规范预算调剂行为,严禁无预算、超预算列支,严禁违规新增暂付款。

  预算报告还要求,强化预算项目滚动管理,完善从储备立项、组织实施到终止完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围绕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财税政策落实情况开展绩效评价,结合评价结果合理调整支出政策和预算安排,体现奖优罚劣和激励相容导向。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常国华说,要着力提升预算绩效管理各环节质量,努力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绩效管理机制,切实提高政策效能和资金效益。坚持“小钱小气、大钱大方”,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完善省级大事要事保障工作机制,提升财政资源统筹能力,加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制度和标准。探索成本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提高绩效目标管理质量和水平。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表示,提升预算管理效能是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也是“提质增效”方面的具体落实,做好这项工作有助于提升财政治理能力,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做到少花钱多办事,让同样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