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5岁到78.6岁——人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

发布时间:2025-01-01 11:28:20 来源: sp20250101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着力构建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总量持续增长,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今年8月底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相比1949年的35岁,增长了一倍多,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道路。

  筑牢公共卫生防线

  在我国发病率仅次于高血压、糖尿病的慢性病——慢阻肺,近日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意味着,与儿童预防接种、农村妇女“两癌”检查等项目一样,慢阻肺病患者健康服务也得到了政府兜底保障,这一举措将进一步改变我国慢阻肺病的防控局面,是一项历史性、突破性进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构筑起一道道公共卫生防线,织起一张张疾病防控网。通过一系列努力,我国成为无“脊灰”国家,5岁以下儿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率从近10%降至1%以下。

  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重要措施。199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翌年出台,成为中国医改的纲领性文件。2009年开始,我国启动新一轮医改。在全面深化医改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部取消药品加成。

  我国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有效防范和化解传染病疫情风险。目前,我国已建立先进的病原检测方法体系,可以在24小时内确认300余种已知病原体,60小时内有效识别新发病原体。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

  增强医药创新活力

  “目前我国新药研发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位。”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介绍,我国医药科技创新取得重要突破。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重大新药创制和传染病防治重大科技专项,取得手足口病疫苗、小分子靶向新药等一批创新成果,CT、ECMO、核磁共振等医疗设备开始实现国产化,一批国家医学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快速缩小。

  近年来,我国医药创新活力持续增强。今年前8个月,国家药监局批准创新药品31个、创新医疗器械46个。截至目前,国家药监局已批准296个创新医疗器械上市,主要集中在植介入类设备、高端影像设备、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高端领域。

  罕见病患者群体的用药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国家药监局副局长黄果表示,为满足罕见病患者用药需求,国家药监局持续推出一系列激励政策,多途径推动罕见病用药研发上市,同时设置突破性治疗药物、附条件批准、优先审评审批程序等用于罕见病药品申报。2018年至今,已有130余个罕见病药品获批上市。今年前8个月,已经批准上市的罕见病药品达37个。

  我国还持续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把“团结中西医”作为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全国已有3000多项中医药标准,基本建立中医药标准体系框架;开展建设27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医项目,布局35个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遴选1158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支持130个地市级中医医院建设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如今,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中药生产工艺水平快速提升。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为促进公众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我国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爱国卫生运动,开展了一系列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8年的17%提升到2023年的29.7%。同时,我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卫生县区达1052个,国家卫生乡镇达2637个,国家实行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项目从2009年最初的人均15元提升到2024年的人均94元。

  今年是健康中国行动实施5周年。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已融入医卫工作的方方面面。去年底,全国已组建各种形式的医联体1.8万余个,92%的县级医院达到二级及以上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了13个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在29个省份开展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实现了村村有医务室、乡乡有卫生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我们要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健康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重要指标之一。”雷海潮表示,将大力推动医防协同、医防融合、社会共治,把决策部署贯彻到实际工作中。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一定会实现建成健康中国的目标,人民也会得到更多福祉。 (经济日报记者 吴佳佳)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