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连线评论员)

发布时间:2024-11-21 17:36:00 来源: sp20241121

  对话人:

  石  羚  本报评论员

  李秀翔  广西日报评论员

  

  石羚:情系八桂,大地飞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到广西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每次考察调研,“民族团结”一词反复被提起。强调“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要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自治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总书记念兹在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近年来广西取得哪些成效?

  李秀翔: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民族团结对于促进地区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从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构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到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制定实施包括语言文字、传统医药及体育等在内的一系列地方性民族法规;从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实现市市通高铁动车、县县通高速公路、村村通广电光缆,到发挥基层治理优势,建立3000多个“民族之家”和服务中心,我们着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让“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石羚: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广西在很多方面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近段时间,广西各地迎来各类民族节庆,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欢度依饭节庆祝丰收,到金秀瑶族自治县庆祝盘王节彰显歌舞风情,再到融水苗族自治县举办芦笙节喜迎新年,各族群众都欢聚一堂,为民族团结写下生动注脚。现实中,使各族儿女人心归聚、精神相依,需要筑牢思想文化根基。

  李秀翔: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需要在文化教育方面下功夫。就广西而言,我们一手传承保护各民族优秀文化,尊重各民族生活方式,让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科学保护,让铜鼓、壮锦、干栏式建筑等民族文化瑰宝代代相传;一手增进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注重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在增强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各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石羚:增进文化认同是在人心深处寻找工作落点,促进民族团结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工作落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宁市蟠龙社区考察时指出:“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是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生活的大家庭。大家朝夕相处、互帮互助,才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李秀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夯实社会基础,优化社会治理,建设守望相助和谐家园。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争取人心、凝聚人心的重要一环。蟠龙社区常住人口约2.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三成。从建立“老友帮帮团”“协商议事会”“社企联盟”,打造儿童之家、夕阳红健康活动室,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到推出“邻里文化节”等活动,让大家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蟠龙社区营造了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进一步优化“共居”环境、完善“共学”基础、搭好“共建”平台、推进“共享”成果、创造“共事”条件、开展“共乐”建设,推动社区治理提质升级,才能让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亲相爱相助,不断巩固安定团结良好局面。

  石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心手相牵、团结奋进,才能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李秀翔: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在柳州,承载着侗族苗族酸食文化、壮族稻作文化等传统的螺蛳粉,带动原料基地各族群众持续增收;在梧州,科技特派员向各民族茶农传授种茶制茶技艺,六堡茶成为致富的“金叶子”。事实有力证明,提升各民族自我发展能力,使广大群众主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不仅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夯实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还能在共同努力奋斗中增进团结,在实现共同富裕路上携手同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5日 05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