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变装”如何硬控“Z世代”青年

发布时间:2024-11-27 12:55:16 来源: sp20241127

  古典妆容搭配传统服饰 传统音乐结合现代说唱 国风国潮搭上年轻脉搏

  “中式变装”如何硬控“Z世代”青年

  青春派潮流

  今年以来,短视频平台“中式卡点变装”视频出圈,多名博主在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说唱结合的背景音乐下,展示多种富有中国特色的妆容及变装引起青年人关注。

  从马面裙、各种形制的汉服,到近期毕业典礼流行的簪花帽,再到短视频中的“中式变装”,“国风”越来越受到“Z世代”青年的喜爱。(Z世代,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谙熟数字科技,受到互联网、即时通信、社交媒体的影响极大。)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年轻一代表达态度和个性的方式。现代元素的融入,也给传统文化的表达注入了新的灵感与活力。

  中式变装

  国风叙事塑造“中国超级英雄”

  “中式卡点变装”也被称为“中式变装”,其以中国传统元素为基础,展现各个时期的经典服饰和妆容的变化,同时结合现代审美进行修改加工。“中式变装”注重多个服饰细节与妆容整体的和谐统一,既展现了传统的古典造型又有现代的风格体现。

  在“中式变装”博主们的视频中,满眼都是独特的东方美学。开场就是各种中式乐器的演奏,随着一声声鼓点,博主们的妆容、服饰依次变化,汉服、唐装、旗袍、戏服……各种独具东方特色的妆造让人不舍得眨眼。

  “中式变装”潮流中,有些博主也会选择综合变装,其中包含旗袍、汉服等,但也有博主专攻一条赛道,如红楼梦、戏曲等。

  美妆博主“荷里寒”拍摄的主题是有关红楼梦的变装。她视频中出现的人物主要有林黛玉、王熙凤等,多条视频点赞都超过了100万。

  “荷里寒”真名叫陈晓寒。在她的“中式变装”视频中,从妆容的细致勾勒,到服饰的精心搭配,再到发型的巧妙设计,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她对这一角色的敬意和热爱。

  陈晓寒认为,林黛玉“虽然身体柔弱,但精神却异常坚韧” ,所以为了拍出心目中那个坚强独立的“大女主”形象,陈晓寒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体弱多病的“林妹妹”变成了身披战甲、威武霸气的“林教头”。

  陈晓寒认为,艺术就应该要有创新和突破。她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让更多人看到林黛玉可能存在的另一面,看到一个勇敢、自由的独立女性形象。

  今年29岁的博主朱铁雄,是互联网视频圈内出了名的“产量极低、质量极高、不敢催更的博主”。近三年来,他和团队以国风文化为底色,累计创作30余件作品。尽管输出频率慢,接近每月一更,却依然稳获千万级粉丝量。

  视频中的朱铁雄,是把金箍棒耍得虎虎生风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是驾着风火轮上天入地的神童哪吒,还是怒发冲冠舞大刀的关云长、策马长枪的赵子龙……

  他和他的团队以“国风+叙事+变装”的形式,在“网生代”心中再塑着一个个“中国超级英雄”。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在多个博主的变装视频中,出现较多的还有花木兰的形象。美妆博主“宽宽”置顶的一条“中式变装”视频就出现了形象硬朗的花木兰。视频中,“宽宽”画着厚重的眉毛和浓黑的眼线,以突出人物的英姿飒爽,网友忍不住在评论区留言,“美妆界卷起来了”“花木兰太帅了”。

  花木兰的女扮男装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最早的变装,如今各大博主将它带入“中式变装”视频里,不但进一步打破了性别的界限,更让花木兰既能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又能在平日里展现女性温婉细腻特质的多面形象,深深印在了网友的脑海中。

  走向国际

  中式美学受到外国网友好评

  “中式变装”视频不只在国内掀起一股国风浪潮,在国际上也深受众多国外网友追捧。

  “愿以此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5月19日,“宽宽”发布了一则“中式变装”视频。视频中,折扇一转,一张张精致的中式妆面随着扇子每转一圈变换一次,从改良越剧妆、京剧妆再到旗袍妆、苗族妆……跟随着背景音乐的节奏卡点,各种中式妆容被一一展示出来。

  “宽宽”这条视频最先是在国内短视频平台发布的,但在国内走红后,有网友喊话“姐姐快把视频发在外网上,让外国人看看什么是中式高端局”。

  “宽宽”也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宣传中国文化的机会,于是就把视频发到了国外的Instagram(一款图片分享社交应用)上。

  起先“宽宽”还会担心,国际友人可能没办法完全理解中式美学,没想到恰恰相反,这条视频竟然在外网上大受好评。他们在评论区留言:“太厉害了”“太有才华了”“转场太强了”“最喜欢战士妆(陈丽君妆)”“对中国服装感兴趣,要链接中”……

  “这个视频在外网爆火,我最深的体会就是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宽宽”说。

  “宽宽”告诉北青报记者,这条时长90秒的变装视频,光转场就100多个,制作耗时两周,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拍摄期间有一周的时间她每天只睡两个小时。

  “宽宽”表示,视频从道具和服装准备、拍摄到剪辑全部都是她一个人完成。“拍摄时很累,有时我还边拍边哭。”“宽宽”说。好在她的辛苦很快就有了反馈,该“中式变装”视频发布之后,仅过了一天,国内短视频平台播放量就超过了1亿,点赞过100万,评论高达27万。

  东方美学

  令人动容的艺术表达

  在“宽宽”短视频账号的用户画像里,年龄介于18岁到23岁的“Z世代”尤为钟情于观看“中式变装”视频。

  对于他们而言,“中式变装”类视频的魅力与博主华美的服饰、精致的妆容、创新的剪辑手法等因素息息相关。他们认为,“中式变装”不仅仅是一种打扮,也是一种令人动容的艺术表达

  “我承认,我的汉服DNA动了”,网友@vera_pei也是一个汉服爱好者,她表示,“中式变装”视频中展示的每一件传统汉服,无论是古朴的、华丽的、飘逸的还是大气的,都完美地诠释了她对东方美的想象。

  平时,@vera_pei特别关注汉服的细节,她认为汉服上的图案蕴含着祖先的祝福与智慧,这是文化深厚的体现。“比如唐代的宝相花纹汉服,其设计灵感多来源于牡丹和莲花,象征着荣耀和富贵,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气质。”

  对于年轻人以变装形式重新演绎汉服文化,她认为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民族自信心的体现。

  除了服饰的华丽变幻,一些人群还特别倾心于探索中式妆容的魅力。在“中式变装”视频的大门类中,也出现了专注于妆容艺术的变“妆”视频。

  在流行博主朵朵花林的一条变“妆”视频的评论区,有网友引用经典诗句“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来赞美其对中式妆容的精湛演绎。

  在网友小姜看来,“中式变装”视频之所以如此吸引人,不仅在于其妆容的视觉冲击力,更在于其散发出的独特美感。

  相较于浓艳的欧美妆容,中式妆容以其淡雅和素净,展现出一种含蓄却又不失力量的美感。“这种美丽中蕴含的自信不张扬,却深深触动人心。”小姜说。

  桃泱(化名)对古风妆容颇有了解,她发现,一些变装博主已经开始深抠中式妆容的细节了。“曾经,一些博主虽然标榜中式风格,却仍坚持韩式平眉的画法。现在,她们甚至剃掉自己的眉毛,重新描绘远山眉、新月眉等传统眉形。”

  小姜还提到,讲究的剪辑手法也是让一众网友对“中式变装”视频“上头”的重要原因。原来,许多“中式变装”视频在剪辑上都采取博主先故意扮丑,继而卡点跳转到瞬间变惊艳的模式。这种强烈的反差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桃泱也表示,博主们变装前甚至会故意搞怪,素颜随意勾勒几笔,这样便能和后面精致的中式妆容形成鲜明对比。此时,观众的好奇心被成功勾起,并被驱使着看完整条视频。

  除了服饰妆容包含了多种中式元素,一些变装博主视频配乐,也会穿插说唱和戏腔的结合,其花样百出到令网友们直呼,“变装界这是要考研吗?”

  情感记忆

  激发内心深处血脉相连的振奋感

  在服饰和妆容等元素之外,“中式变装”视频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唯有“血脉觉醒”能够解释。

  博主@不要黑眼圈制作过一条融入京剧元素的“中式变装”视频。她表示,长大后才真正理解为何老一辈喜爱戏曲。

  视频中的服装、表演甚至声线都令人身临其境。“看来,传统文化确实植根于内心深处。小时候或许难以理解为何长辈钟爱戏曲,但随着年龄增长,我越发觉得这是一种极具韵味的文化体验。”

  网友Xat提到,一些博主在角色选取时会结合影视剧中古代、近现代或者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比如花木兰从军、霸王别姬等,这些形象在她童年时期曾深深印入记忆,如今重看这类视频,不由自主地唤起了童年的情感回忆。

  从另一个角度看,博主们通过自己对中式服装的理解,创作出各种风格的变装视频,实际上也是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展示古人对美的高度鉴赏力。

  “看到我们国家如此优雅大气的服装,不由得产生一种自豪感。因此,每当看到变装过程中的服装变化,都会激发内心深处那份与文化血脉相连的振奋感。”Xat说。

  专家解读

  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给年轻人带来自信和获得感

  “‘华流’才是‘顶流’。中式变装不仅传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为现代年轻人提供了一种表达自我个性和才华的方式。”“宽宽”的粉丝、女大学生小米说。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Z世代”的这批年轻人出生在中国国力不断提升的年代,国潮文化以其独具特色的识别性,受到了他们的认可与追捧,从而成为先锋青年的流行时尚。

  无论是“新中式”产品或者是“中式变装”自带的文化属性和社交价值,对他们自然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看来,当下,国风国潮元素渐受青年人追捧,并频频“出圈”,既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髓和审美观念,激起年轻一代的情感共鸣,也源于其历久弥新的生命力给“90后”“00后”带来精神上的自信和获得感,是国人文化自信回归的一种表现。

  杨朝明认为,今后一段时间,传统文化、国风国潮的热度将持续走高,更深入地走进民间、走向大众,搭上年轻人的脉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对自己的文化形成更准确客观的认识,了解它的历史、特质和深层价值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也认为,传统文化所固守的是内核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价值与身份标记,而非单纯的外在形式,文化延绵需要主动拥抱时代,不断与新事物交融。

  “人群聚集瞩目是传承的关键,如今,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就是当下拥有最大流量的‘舞台’。从传播角度讲,这个‘舞台’,传统文化不容错过。”胡正荣认为,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需要具备当代性和世界性,用历史元素服务当下与未来,才能成为人类共有的记忆而源远流长。

  西安工业大学学生赵英池从年轻人的角度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觉得,“中式变装”视频的火爆,背后蕴含的是年轻人对中国传统美学的重新认识和尊重。这种风格的流行可以激发青年的文化自豪感,使他们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文化身份。

  “传统的中式服装往往注重细节和工艺,展现出一种古典的韵味和美感,而现代社交媒体可以将特点放大,增加人们的喜爱。” 赵英池表示,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又将中式变装注入强大的生命力。

  文/本报记者 朱健勇 王婧懿 实习生 任玉函

  统筹/林艳 张彬

  (北京青年报)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