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20:44:37 来源: sp20241125
维辰
农业是弱质产业和风险产业,面临着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动双重风险的制约和威胁,为克服这些“先天性困难”,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给予了大量补贴,以引导农民购买,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然而近来多家媒体报道,有保险公司通过虚假承保理赔骗取国家财政补贴,政策性农保资金沦为“唐僧肉”。
财政补贴,具有非常重要的乘数效应。举个例子,2023年中央财政拨付三大粮食作物保费补贴约200亿元,为超过1亿户次种粮农民提供风险保障超过8000亿元,中央财政放大倍数达到58倍。由财政承担绝大部分保费,体现了国家对农民实打实的支持,帮助农民实现“旱涝保收”,也让粮食安全更有保障。
然而在一些人眼中,惠农政策却成了“提款机”。比如,部分保险公司通过虚列保险人,冒用农民名义缴纳保费虚假投保,一旦发生自然灾害需要赔付时,农民对投保不知情也就不会索赔。骗补不仅造成国有资金损失,更消解了以财政支出“加法”换取稳定农民收益和保粮食安全“乘法”的重要政策意义,影响恶劣且深远。监管已然注意到相关问题,规定了保险公司自查、整改以及总公司、省级分公司等逐级抽查的时间点,不过针对前述已经下发半年多的文件,一些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直到今年8月才开始启动自查,这一现象耐人寻味。关系到惠农政策能否落地落实,个中原因有必要深究。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骗补背后不乏个别干部的影子。为便捷操作,部分保险公司向农业等相关部门输送利益腐蚀干部,联合基层村官,虚报农保内容、投保人,从中获取巨额利益。更有一些地方要求保险公司造假套取财政补贴;截留保险公司给受灾地区被保险农民的赔款;甚至“硬性”授意让保险机构违规经营。确保保险政策精准滴灌,同样要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财政资金监管,确保政策性农保资金取得实实在在的惠农效果。
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域贪腐问题多次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相关工作点多面广、比较繁杂,运行过程又不够阳光透明,由此产生了套利空间。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开披露的一起骗补事件为例,有的村干部没种植黄桃,却有黄桃保险理赔款,被查实是虚报了黄桃种植面积。这种无中生有的事,基本上就是“见光死”,关键要有光进来。还有冒用农民名义进行投保索赔的,但凡政策宣传到位,“正主”出来说句话,有些人的算盘就落空了。桩桩件件都凸显了提高农民对惠农政策知情度、支持度和参与度,以及加强社会监督的重要性。
若能实现投保、理赔全流程电子化管理,提高数据透明度和可追溯性,也能减小套利空间。实事求是地说,我国农业保险用十几年时间,走过了其他国家几十年的路,农业保险数据支撑还比较薄弱。随着农业保险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或能支撑精准化管理要求,解决虚假承保、虚假理赔等问题,更好给农民群体撑起“保护伞”。(南方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