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高校开展学风建设 大学生上课坐哪儿有必要管吗

发布时间:2024-11-16 09:49:44 来源: sp20241116

  近期,全国多地高校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学生上课坐前排的情况进行检查,要求学生优先坐前排座位,提高前排就座率,如多次未达到要求可能面临被请家长“陪读”的后果……此消息一出,引发社会热议。那么,大学生上课到底愿意坐在哪儿?家长是否会要求孩子坐前排?高校老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优良的学风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树立?我们来听听学生、家长、教师和校方的看法。

  随机调查

  坐前排有助于提升听课效率

  大一学生 芋泥

  上大学后,仍应以学业为重,不能认为“上了大学就轻松了”,更不能因为考上了大学就彻底放飞。虽然坐在后排上课的同学未必不学习,但有些人肯定不够自律,特别是进入相对松散的大学课堂后,没有了像高中那样严格的纪律管束,很难做到不低头玩手机,更别提认认真真听老师讲课了。我觉得,上课能坐前排还是应该尽量坐在前排,这样有助于提升听课效率,还能起到督促作用,至少坐在前排的同学不敢明目张胆地走神儿。

  离讲台近便于和老师互动

  大二学生 春生

  现在很多同学上课时喜欢抢后排座位,前排座位经常空着好几排。大家认为坐在后面更自由,可以避开老师的目光,躲开课上的提问。但仔细想想,我们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能享受高等学府的优质资源,为什么不好好珍惜呢?上课坐前排便是好好学习的方式之一。因为坐在前排离讲台比较近,学习氛围更浓厚,便于和老师互动。互动到位了,既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老师的思路,也能让老师了解我们的掌握情况,课堂效果更好。

  硬性规定容易让我们反感

  大一学生 郭生阳

  不能否认,上课坐前排对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且,不少坐前排上课的同学也确实比较优秀。但是,如果出台硬性规定,强制要求我们坐前排上课,很可能会打压我们学习的自主性,还容易让我们对课堂产生反感,进而产生厌学心理。新时代的大学教育是希望培养能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如果连上课坐在哪儿都要管得死死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能有创新思维?出创新成果就更难了吧!

  提高前排“就坐率”不如提高“听课欲”

  研二学生 杨瑶瑶

  提高专注力和学习效率不能简单地看就坐情况,何况我们会在不同的教室上课,像阶梯教室这种大教室我一般不会选择前排,因为前排位置低,需要仰头看黑板,所以我更倾向于选择中间的更舒适的位置。其实,上课坐在哪儿属于个人喜好,没必要进行束缚,而且大学生已经成年,应该有选择的自由。与其提高前排“就坐率”倒不如提高“听课欲”,学校应该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才好。

  问题1 家长会要求孩子上课坐前排吗?

  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

  家长 谷中风

  近来,不少高校将“学生上课不坐前排”纳入学风督查的一项内容,成为热议话题。身为家长,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要求孩子上课必须坐前排呢?

  上课坐在哪里,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习态度。201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82.9%的受访者认为,教室位置的选择对听课效果有显著影响。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经验告诉我们,上课坐前排,不仅能更清晰地看清老师的板书、听清老师的讲授,还能更方便地与老师问答互动,吃到一些“小灶”。因此,作为家长,大都希望孩子坐到前排上课听讲,以期督促孩子端正学习态度、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特别是当发现孩子躲避前排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开辟一片远离老师视线的“自留地”,为开小差、聊闲天提供方便,那就更应该配合学校加强监管,把孩子“赶”到前排去。

  不过,我们也知道,坐在前排还是后排,对于学习而言,只是“末”,不是“本”。引导和推动学生认真学习,绝不能舍本逐末。决定学生的课堂收获和学习效果的,归根到底不是他的身子坐在哪里,而是他的心放在哪里。如果心不在学习上,只是迫于学校的督查、家长的督促,每节课都在教室前排坐得端端正正,上课时却心猿意马,就像《孟子》里说的“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的课堂“工具人”,是不可能学有所获的,更谈不上学有所成。想得再远一些,在线教育正在迅猛发展,面对屏幕的学习,根本就无所谓前排后排,那些为确保前排率而想的招儿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对于“上课坐哪里”的问题,应该认真分析,理性看待。

  首先,上课坐在前排还是后排,充其量只是学生学习状况的表征之一。它固然和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有一定关系,但也和课程质量密切相关。与中小学相比,大学阶段的学习自主性更大,课程也更加多样。相应地,大学生选择课程的主动性也应更强。在大学里,那些有吸引力的爆款课程,常常连窗户外都站满了人,教室前排座位更是“限量品”,必须早早去占座,才能抢得到。而前几排“门可罗雀”的课,质量堪忧的不在少数。在这个意义上,学生的座位选择,其实是一次真实的教学评估。如果学校和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强令学生必须坐在前排,反而为一些授课质量不高的老师打了“掩护”,不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从长期看,将对学生的学习造成更大的伤害。

  其次,“上课坐哪里”,还和孩子的性格有关。有的孩子天生内向,更愿意安静听讲,潜心琢磨,不喜欢在课堂上多作表达,他们坐在后排,丝毫不损伤其向学之心。更何况,随着我国高校硬件建设不断改善,在绝大部分教室,即便坐在后排,也不至于听不清老师讲课。不论家长、教师还是学校,面对这样的孩子,更应该有允许他们坐在后排安心听课的“雅量”。

  家长是最熟悉自己孩子个性的人。假如我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了“前排逃避”现象,不会大惊小怪。在我看来,与其简单粗暴地要求孩子必须往前坐,不如和孩子就人生规划和志趣实现多多交流,搞清楚孩子为何不愿意坐前排的原因,然后帮助孩子科学分析、提出建议,让孩子自己选择符合个性的高效率听课位置,从而在保持和增强学习主动性中不断提升学习效果。

  问题2 大学老师如何看待“前排率”?

  “前排率”更是对老师教学的高要求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江晶晶

  有责任心的大学老师都希望学生在课堂上不虚度光阴、不得过且过,希望学生多听、多学、多思考、多互动,提升上课时的“前排率”。但是,现代教育观点提倡构建“以生为本”的“三全育人”新格局,形成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前排率”仅仅是一个单一指标,相比于坐在前排认真听课,老师们其实更希望达到的教学效果是学生有获得感,通过构建教学平台、搭建教学团队、探索教学改革,真正实现育人与育才,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客观地说,“前排率”这一指标的合理之处在于它能够体现出学生有着更强的学习意愿和更足的学习动力,而且指标可测,甚至部分可控。因此,从短期来看,提升“前排率”就成为优化教学效果的合理要求。

  然而,提升“前排率”不单是学风建设的问题,也是对教风建设的要求。一方面,提升“前排率”是对学生的要求。大学应有厚重的底蕴和严谨的学风,这一点中外名校概莫能外,从各所名校的校训便可窥一二,如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是“实事求是”,剑桥大学的校训是 Hinc lucem et pocula sacra(拉丁文:此地乃启蒙之所和智慧之源),都是鼓励学生更加脚踏实地,更认真地做学问,而更多地坐在前排,就是严谨学风的体现。另一方面,提升“前排率”也应是老师的追求。学生根据上课的获得感对老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老师应根据学生的评价和反馈改善课程建设,提升学生坐在前排听课的内在真实需求。说得通俗一些,老师讲得好,学生才爱听,才会往前排坐。

  从表象上观察,提升大学生“前排率”是通过加强学风及教风建设督促学生坐在课堂的前排,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从而优化学习效果。而从实质上分析,提升大学生“前排率”更是为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提出的要求,应从教师、学生甚至课程本身等多维度提出切实举措。因此,要求学生坐前排只是其一,还应请教师走进去、学生走上来,以及课堂走出去。

  教师走进去,即走进学生中间。教师并不是专属于讲台,相反,教师若能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不仅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减少课堂上学生走神儿和违纪等现象,还便于与学生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学生走上来,即走上讲台分享。学生并不是被动的学习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学生是教育的受益对象和参与者,请学生课外充分预习、课中走上讲台分享,引导学生颠覆传统的学习过程并重构学习节奏,加强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走上讲台分享推动两大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向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转变,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向学习的主导者转变,从而形成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课堂走出去,即走出校园进行实践。课堂并不是局限于教室,依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推动形成以理论为主的第一课堂与以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深度融合。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的壁垒,推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和循环。

  高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探索和努力,也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的保障与支持。提升大学生“前排率”是一条要求,要求高校推动学风与教风的共同提升,同时也是一条标准,当不用强制“前排率”就提升了,也许就意味着通过各界不断探索与持续努力,高校已在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问题3 优良的学风究竟该如何树立?

  树立优良学风需要标本兼治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 赵国伟

  曾几何时,在象牙塔内,一些大学生不好好上课,迟到、早退屡见不鲜,明明是上着A门课,却带着B门的课本、做着C门课的作业,甚至出现了花钱雇人上课打卡的现象。即使人进了教室,也是“一言不合就开抢后排座位”,教室前排无人坐,教室后排紧绷绷。

  学风关乎一个学校办学治校的能力水平,体现了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学习态度,这些大学课堂的怪象,充分说明了大学生学风问题确实到了应该重视的地步,树立优良学风势在必行。

  首先,树立优良学风,学生需要自我革命。

  优良的学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而无形的精神力量,时时刻刻熏陶和感染着学生,指引着他们好好学习、不断进步,激励着他们奋发努力、健康成长。学风对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思想认识、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都有重要影响。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风可以终身受益。

  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再到博士研究生,大学生们既要认真学习已知,还要探索未知,要学习知识,更要创造知识。学习必须变成大学生的内生动力,否则再多的外界约束都起不到明显成效。奋斗正青春,要树立自己明确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努力去体验和感受学问之美、知识之美。

  大学生们要重视课堂教学,尊重教师的辛勤付出,并不是每一名大学教师都是课堂讲授的高手,有些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专家教授,讲课并不精彩生动,有的教师的教学需要大量的课前预习和准备工作,还有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而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这就需要大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特点进行调整适应。要敢于自我革命,改变旧有的学习方式,不能继续沿用中学阶段死记硬背的方法,习惯于教师满堂灌、输入式的教学方法,更不能仅仅围绕教材开展学习,必须要做到自我学习、自觉学习,爱学乐学还要会学。

  其次,树立优良学风,教师不能置身事外。

  大学生学风问题的出现,绝不仅仅是学生的单方面原因,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部分教师教学水平的低下。部分教师上课一个课件打天下、几年无变化,全程念稿了无新意,东拉西扯毫无章法,引起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倦怠感,缺乏上课的激情和动力。但是,也有一些教学名师的课,网上选课几乎是“秒没”,课堂上一座难求,即使放到网上都能成为爆款。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要发挥模范作用,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为人师表。大学教师需要持续丰富和更新知识,旧药方难治新病,“当你有了一桶水,才能给别人一瓢水”,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得上知识升级迭代的节奏,才能适应新生代们的知识需求。

  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每一位大学教师都成为段子手、金句王,但相对于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确实需要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专业、知识结构、学习基础等有针对性地提升课堂教授方式,要讲得出、讲得好,更要能让学生学得进、学得好。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表彰先进、奖励先进,鞭策后进、激励后进,对于毫无长进的学生也不能放弃,要用耐心细致的教育进行转化,用校规校纪进行约束。

  第三,树立优良学风,学校需要标本兼治。

  学校是一个专门用于教育、培养和塑造人的机构,其核心功能就是立德树人,是育人。大学采取必要措施整顿学风很有必要、无可厚非,但也不能简单化、一刀切,更不能刮一阵风、只做表面文章。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树立优良学风,需要治标,更要治本,学校既不能大包大揽,也不能毫无作为。

  优良的学风需要培育和践行,对于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学校要建章立制,明确要求,画好红线;要正面引导、典型引领、教育为主。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努力成为师生的楷模,发挥继承好优良的传统。学校要注重挖掘校史、校歌、校训中的育人元素,发挥好文化育人和环境育人的作用,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努力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校要努力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充分调动各主体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学风建设中来。

  长期来看,校风、教风、学风这几方面往往都是一体的。优良的学风离不开优良的校风和优良的教风。校风正了,学风才能浓;教风好了,学风才会好。学校一方面要注重改善学风,同时要花时间和精力提升校风和教风。只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坚持标本兼治,建立健全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长效管理机制,学风问题一定可以得到改善,优良学风也一定可以树立起来。 【编辑:卞立群】